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从连亏7年到暴涨1664%!翰宇药业“减肥神药”杀入美国市场!

发布日期:2025-08-07 04:33 点击次数:56

2025年7月,深圳翰宇药业的一纸业绩预告引爆资本市场——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暴增1664%,市值飙升至214亿元。这家曾因连续7年扣非亏损被市场冷落的公司,凭什么在“减肥神药”赛道上演绝地反击?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其美国市场布局时,一个关于中国创新药突围的隐秘故事逐渐浮出水面。

一、一场“豪赌”背后的逻辑:为什么是利拉鲁肽?

2018年集采风暴中,翰宇药业核心制剂收入腰斩,负债率攀升至80%以上。生死存亡之际,公司选择押注一个看似冷门的赛道——GLP-1类减肥药。当时,诺和诺德的利拉鲁肽刚在美国获批减重适应症,而国内药企普遍认为这类药物“市场教育成本高、研发周期长”。

但翰宇看到了另一面:美国糖尿病与肥胖人群超1.2亿,GLP-1药物渗透率不足5%。更关键的是,原研药专利将在2024年到期,仿制药窗口期即将打开。2019年,翰宇投入4.5亿元启动利拉鲁肽研发,成为国内最早布局该赛道的企业之一。

这场豪赌的筹码,是“原料药+制剂”一体化能力。多肽药物合成难度极高,全球仅5家企业能规模化生产原料药,而翰宇通过自研的“固相合成+长链修饰”技术,将成本控制在原研的60%以下。2024年12月,其利拉鲁肽注射液获FDA批准,成为首款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仿制药。

二、美国市场的“中国式突围”:低价策略与渠道暗战

翰宇的战术堪称精准:以原研药60%的价格切入,但通过分成模式放大利润。公司与跨国药企Hikma签订3.38亿元订单,约定“低出货价+销售分成”(净销售额的50%归翰宇)。这种模式既规避了美国市场的渠道壁垒,又让翰宇在发货量尚未爆发时即可确认收入。

截至2025年5月,翰宇已向Hikma发货180万支。按每支成本30元、终端售价300美元(约2100元人民币)计算,仅此一项便带来超12亿元营收。更值得玩味的是,翰宇原料药自供率高达80%,而Hikma的制剂生产线仍依赖外包——这种“卡脖子”优势,让翰宇在分成谈判中占据主动。

但竞争已悄然逼近。2024年12月,健友股份的利拉鲁肽仿制药同样获批,其采取“低价倾销”策略,报价较翰宇低15%。翰宇的应对策略耐人寻味:放弃价格战,转而绑定Hikma的独家供应协议。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打法,为其争取到司美格鲁肽等下一代产品的窗口期。

三、技术护城河:AI制药与多靶点药物的“降维打击”

翰宇的野心不止于仿制药。在深圳坪山基地,一场静默的“制药革命”正在进行:

硅基多肽芯片:与碳云智肽合作开发的AI筛选平台,将传统需要3年的多靶点药物研发周期压缩至14个月。其首款三靶点激动剂HY3003(GLP-1R/GIPR/GCGR)已进入中试阶段,理论减重效果比司美格鲁肽高30%;

口服制剂突破:通过纳米载体技术,将多肽药物生物利用度从不足5%提升至30%,解决了患者依从性难题;

长效递送系统:月制剂技术使给药频率从每日一次降至每月一次,临床试验数据显示胃肠道副作用降低60%。

这些技术壁垒的构建,源于翰宇独特的“双线投入”模式:每年将15%营收投入基础研究,5%用于收购海外技术专利。2024年,其研发投入强度达44.9%,远超恒瑞医药(22%)和药明康德(18%)。

四、隐忧与变数:高负债与专利悬崖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辉煌背后,风险如影随形。截至2025年一季度,翰宇流动比率仅0.31,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资产负债率78%,其中58%为有息负债。更严峻的是,司美格鲁肽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届时全球药企将涌入这一赛道,价格战恐难避免。

但翰宇已未雨绸缪:

全球化产能布局:武汉基地年产5吨原料药,可满足全球20%需求;

CRDMO模式拓展:为印度、巴西药企代工生产,平滑业绩波动;

管线梯队建设:10年内规划20款多肽药物,覆盖心血管、罕见病等新领域。

五、中国创新药的“出海样本”:翰宇模式的启示

翰宇的逆袭,折射出中国药企国际化的新路径:

技术换市场:用成本优势打开欧美规范市场,再以分成模式反哺研发;

错位竞争策略:避开国内集采红海,在海外仿制药窗口期快速变现;

技术卡位思维:通过AI、剂型创新构建壁垒,避免陷入低端内卷。

这场战役的终局尚未到来。当诺和诺德将重心转向司美格鲁肽时,翰宇的HY3003能否成为下一代“爆款”?当健友股份的低价仿制药冲击美国市场,翰宇的渠道控制力是否足够稳固?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决定中国创新药能否真正站上全球舞台中央。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