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仅有27名员工的上海科技公司,刚刚以4.03亿元的价格被科创板上市公司全资收购。 这笔交易背后,藏着国产半导体行业逆袭的关键逻辑。
8月3日晚,科创板上市公司芯导科技发布公告,宣布以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加现金支付的形式,收购上海瞬雷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 交易总价暂定为4.026亿元,其中现金支付1.265亿元,可转债支付2.761亿元。 同时,芯导科技还将配套募资不超过5000万元,用于支付部分现金对价和中介费用。
瞬雷科技的股权结构设计颇为巧妙。 芯导科技并未直接收购其全部股权,而是分两步走:先收购吉瞬科技100%股权(吉瞬持有瞬雷82.85%股权),再收购瞬雷科技剩余的17.15%股权。 通过这一操作,芯导科技最终实现对瞬雷科技的完全控制。
被收购的瞬雷科技看似规模不大,员工仅27人,2024年营收2.17亿元,净利润3879万元,但技术含金量不容小觑。 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技术积淀可追溯至2005年,拥有超过40项专利,覆盖TVS芯片抗划片工艺、GPP倒梯形沟槽设计、纳秒级响应的S.E.T技术等核心工艺。
瞬雷科技的核心价值在于全链条生产能力。 与芯导科技的Fabless(无晶圆厂)模式不同,瞬雷拥有从晶圆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线,月产能高达1.5亿颗。 其车规级产品已通过AECQ101认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安防仪表、民爆化工等领域。
芯导科技选择此时收购,与其自身业务瓶颈直接相关。 作为工信部认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芯导科技90%收入依赖消费电子(尤其是智能手机),2024年营收3.53亿元,净利润1.12亿元。 但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1.62%,毛利率降至33.87%,亟需开拓新市场。
瞬雷科技恰好补足了芯导科技的短板。 前者在汽车电子和工业领域已建立稳定客户群,产品线涵盖TVS、ESD保护器件、MOSFET等,与芯导科技的主力产品高度重合。 合并后,芯导科技可直接切入高增长赛道,而瞬雷科技也能借助上市公司渠道扩大消费电子份额。
交易设置了严格的业绩对赌条款。 转让方承诺瞬雷科技2025年至2027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500万元、3650万元和4000万元,三年累计不低于1.115亿元。 若未达标,转让方需现金补偿芯导科技。
2025年上半年,瞬雷科技净利润为1861万元,要达到全年3500万元的目标,下半年需加速增长。 以2024年净利润3879万元为基准,本次收购市盈率为10.6倍,而芯导科技自身静态市盈率高达72.68倍,价差显著。
资本市场对这笔交易投下赞成票。 公告次日,芯导科技股价盘中大涨近20%,收盘涨幅达11.47%,市值突破81亿元。 市场看好的核心逻辑在于协同效应:合并后营收将超5.7亿元,净利润有望突破1.5亿元,供应链成本预计降低10%-15%。
这起并购也是政策驱动的典型案例。 2024年国务院和证监会连续出台政策,鼓励半导体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产业链韧性。 统计显示,2024年9月至2025年6月,A股重大资产重组数量同比激增172%,仅7月以来就有近百家上市公司披露并购进展。
与跨界并购半导体资产的上市公司(如百货企业友阿股份收购功率器件公司)不同,芯导科技与瞬雷科技属于同业整合。 前者侧重消费电子,后者深耕汽车与工业领域,技术叠加后能构建全场景功率解决方案,避免“外行整合内行”的技术断层风险。
芯导科技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仅2.05%,账面资金充沛,但动用超4亿元收购仍带来现金流压力。 另一重挑战是团队整合:芯导科技员工118人,瞬雷科技仅27人,规模差异可能引发管理摩擦。
瞬雷科技的核心技术已进入商业化阶段。 其TVS芯片工艺能避免划片隐裂,提高良率;GPP芯片采用倒梯形沟槽结构,降低尖端放电风险;S.E.T技术实现纳秒级响应,兼顾雷击浪涌和静电防护。 这些技术支撑了其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客户拓展。
功率半导体行业正经历国产替代加速期。 全球市场长期被英飞凌、安森美等国际巨头垄断,国内企业市占率普遍低于5%。 芯导科技2020年在TVS和ESD保护器件的全球市占率分别为2.31%和3.37%,国内仅次于韦尔股份。 此次整合有望提升其市场话语权。
交易中的可转债设计成为风险平衡的关键。 2.76亿元可转债初始转股价定为42.79元/股,存续期4年。 若瞬雷科技业绩达标,转让方可转股获利;若未达标,芯导科技可避免现金支出压力。
芯导科技上市以来股价曾从110.4元高点跌至20.95元,市值蒸发超80%。 2024年业绩回暖后,此次并购成为其重返增长轨道的关键筹码。 而瞬雷科技作为非上市公司,此前独立IPO难度较大,此次借道资本化实现退出,成为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典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