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武十一年,皇太子朱标的妻子常氏去世了。随后,朱标把他的另一任妻子吕氏立为了正妻。
要知道,明朝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即一个人的母亲从妾变成妻,会导致他的哥哥是庶出而他自己是嫡出。这种情况只在商朝存在。自周朝开始,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周朝的礼法。《吕氏春秋》中提到,纣王兄弟之间的这种状况被视为礼法混乱的例子。
从秦朝和汉朝开始,孩子出生时母亲的身份不影响孩子的地位。只要母亲后来成为正妻,孩子就会跟着母亲的地位变化。武则天的四个儿子是典型的例子。她与李治的长子李弘是她身为昭仪时所生的,而不是她成为皇后后所生的李显。
《新唐书·儒学传》提到,古代诸侯会娶多位女子,所以宗庙中没有并排的正妻。自秦朝起,允许再婚,不论是先娶的还是后娶的都能成为正妻,两人一起合葬也没有问题。这表示,无论是原配还是后来的妻子生的儿子,都是嫡子,拥有同样的继承权。
换句话说,朱标确认了吕氏的正妻地位,使得吕氏的儿子朱允炆从一个非正式继承人变成了正式继承人,这会影响到其他兄弟的继承顺序。
朱雄英和朱允熥是朱标的大儿子和三儿子,两人都由同一个母亲常氏所生,她是朱标的正妻太子妃。而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则是由后来的继室吕氏抚养长大的。
在古代,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正妻所生的嫡长子继承权并不一定优先于继室所生的嫡长子。
如果朱雄英还活着,毫无疑问,他会成为朱标的接班人。但如果朱雄英早逝,而他的继室所生的儿子朱允炆比朱雄英大,那么他们的继承顺序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朱允炆的继承权在朱允熥之前,这是按年龄决定的。不过,朱允熥的母亲常氏是名将常遇春的女儿,身后有许多有权有势的人支持她。朱标娶常氏,原本是想让她将来当皇后,而她的儿子则被寄望能登基为帝。
在过去,皇家一般都会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如果正宫皇后去世,通常不会把怀有长子的嫔妃提升为皇后,这样可以保护嫡子的地位不受影响。
常妃去世时,她的亲生儿子朱雄才五岁。那个时代,小孩早逝的情况很常见。朱标选定吕氏为正宫后,如果朱雄不幸早逝,朱允炆和朱允熥的继承顺序就会变得很麻烦。
为什么他还想扶正吕氏呢?
原因一:吕氏并非一般的侧室夫人。
《明史》中提到吕氏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开始,太祖皇帝封常氏为妃子,后来又封吕氏为妃子。常氏去世后,吕氏开始独自住在东宫。同时,秦王朱樉娶了王保保的妹妹为妃子,还让邓愈的女儿做了妾室,这些都是以前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吕氏不是普通的侧妃。她和秦王朱樉的第二位王妃邓愈很像,都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人物。吕氏在常妃在世时,被朱元璋公开册封为太子的第二位王妃,但并不是太子的正妻。
根据有关秦王迎娶第二位妻子的记载,这位妻子的婚礼规模虽然不如正妻,但朝廷依然会慎重挑选。她还要和秦王一起参见皇帝和皇后,这与寻常的侍妾待遇有所不同。
吕妃地位在正妃之下,虽然网上传言说次妃也是正妻,她的儿子也是正子,但事实上她比太子妃的地位高,远超过一般的东宫宫嫔,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原来的太子妃走了以后,她成为太子妃的机会就变得很大了。
历史资料表明,朱标的妻妾数量并不多。
关于朱标娶妻的事,史书上只提到了常妃和吕妃两个人。还有一次是在洪武五年,朱元璋派使者去元朝,想迎娶参政阿失宁的女儿做东宫的二妃。但这次迎亲的谈判没有成功,所以阿失宁的女儿到底有没有嫁到东宫,至今还是个谜。
此外,关于阿失宁女儿的信息主要来自《纪事录笺证》,这并非官方历史书籍,所以其可靠性值得怀疑。
除了他,史书里再也没有提到朱标其他的妻子。他的五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是常妃和吕妃生的,不是其他女人的孩子。
根据《明史》的记载,常妃去世后,吕妃独自住在东宫。这表明朱标很可能没有其他妻子或妾室了,即便有,也应该是地位很低且没有孩子的妾室。
常妃去世时,朱标才二十四岁,不太可能让太子妃的位子空缺。他可能会扶持东宫中地位很高的吕妃,或者另找新妃。
如果朱标真的想续娶,他的所有孩子肯定不会全由常妃和吕妃生的。在东宫里,也没有其他女性的记录。所以,册封吕妃为正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原因二:吕氏家族缺乏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力量
通过研究明朝初期三位女性的家庭背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
朱标原来的妻子是常氏,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儿。常遇春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她有几个兄弟都有爵位,而她的舅舅蓝玉是著名的将领。
朱标娶的妻子是吕氏,她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千金。吕本家中没有兄弟,也没有特别显赫的亲戚,所以吕氏的出身并不显贵。
朱允炆的第一个妻子是马氏,她是马全的女儿。马氏的父亲曾担任光禄少卿,但她的家族中并没有特别出名的人物。
这三位都是由朱元璋确定的。
常妃和朱标从小就定了亲,那时候他们俩还没出生呢。他们的父母朱元璋和常遇春正处在动荡不安的时期,生活非常艰苦。于是,他们约定,如果自己的孩子一男一女,就结成亲家。
吕氏成了朱标的妻子,而马氏则与朱允炆结为夫妻。当时,朱标和朱允炆都是太子。按照常理,她们俩将来有望成为皇后。
吕家和马家最明显的共同点是,她们都将成为皇后,父亲都是文官,但背后都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支持。
从历史书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明朝刚开始的时候,为了奖励那些有功的人,也让皇室和功臣们走得更近,明太祖的很多孩子都娶了有钱有势家庭的女儿,而他的女儿们大多也嫁给了那些有权有势家庭的男孩子。
除了从小就有婚约的常妃,也就是常遇春的女儿之外,朱元璋两次选择的未来皇后,都是普通文官的女儿。
朱元璋非常尊敬刘邦,深入研究过汉朝的历史。他知道皇亲国戚在政府里有很大的影响力,明白这些人对政治局势可能产生的影响。
为了防止亲戚干预朝政,选立皇后时一定要注意。首要条件是,不能让那些有宗室背景的女性当选皇后,也不能因为她是皇后就特意挑选她。
吕氏和马氏的背景正好符合朱元璋的需求。
常氏去世的时间是在洪武十一年。那时候,明朝皇室还在忙着和一些勋贵通婚呢。
如果朱标要再娶一位太子妃,不选一个有功勋家庭的女子,那就讲不过去了。
他在东宫有个名叫吕氏的女人,她是次妃,生了一个儿子。她本来就地位显赫,而且是文官家的女儿,没有外戚可以依靠。
在这种情形下,扶持吕氏家族,成为了朱元璋和他的儿子们最好的选择。
原因三是可能在为朱允炆铺平道路
关于吕妃被扶正的具体时间,史书上没有记载。
然而在洪武十六年八月,马皇后去世满一年时,明实录首次将吕妃称为皇太子妃。
在明朝洪武十五年的时候,东宫发生了一件大事:常妃的儿子,也就是嫡长子朱雄英,因为生病早早地离开了人世,那时他才八岁。
朱允炆是吕妃的儿子,他是朱标所有活着的儿子中的老大,比常妃生的第二个儿子朱允熥大一岁。
吕妃变成正室的时间就显得很微妙了。
如果吕妃是在洪武十一年常妃去世后,洪武十五年朱雄英去世前被册封为妃嫔的,那么朱元璋和朱标父子可能都没有预料到朱雄英会这么早去世。毕竟朱雄英比朱允炆年长,无论吕妃是否被册封为皇后,朱雄英都是嫡出的长子,拥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如果吕妃是在朱雄英去世后才成为正宫的话,这说明朱元璋和他的后代放弃了常妃的儿子朱允熥,选择了让朱允炆继承王位,因此才让吕妃成为了皇后。
毕竟,朱允熥背后的家族势力真的非常强大。
朱允熥是常妃的儿子,他的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女婿,同时他也是明朝著名将领蓝玉的侄孙。
他身后站着的是整个明朝开国时的功臣名将。
在洪武十五年,朱雄英去世的时候,胡惟庸案已经结束,朱元璋开始逐渐削弱权贵的力量。他担心明朝的后代皇帝会与权贵们走得过近,导致外戚势力变得过于强大。
蓝玉现在展现出了锋芒,透出一股难以驾驭的气势。朱元璋开始琢磨,如果蓝玉的外甥万一做了领导,自己是否还能控制住这位勇猛的将领。
朱棣也很不容易除掉蓝玉。蓝玉是储君的母家势力,铲除储君的母家势力,就是在羞辱储君。
如果朱雄英还活着,他肯定毫无疑问是嫡长子。只要没有犯下严重错误,就不会被废黜。朱元璋也就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朱雄英去世后,朱允炆的年龄超过了朱允熥。如果朱元璋能让朱标承认吕氏的身份,朱允炆就能成为名正言顺的嫡子,这样就可以合理地不让年龄更小的朱允熥继承皇位,而是由朱允炆来接替。
因此,吕氏成为正室的时间非常关键。如果她是在朱雄英去世之后才被扶正的,那就说明朱元璋父子有意不立朱允熥。
结束语
吕妃什么时候能被扶正、为什么能被扶正,这些都不重要,她注定要成为皇太子妃,朱标的正妻身份无法更改。
朱棣发兵时,进入南京,需要装作拥护皇帝的样子,他把当时还是皇太后的吕妃请到军营,跪下郑重地向她解释起兵的原因,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行动是合理的。
朱棣当上皇帝后,把她的身份改成“皇嫂文太子妃”。这其实只是个表面上的称号,假装尊重她,把她当嫂子一样对待。
其实这些都是假象。地位并不能帮助朱允炆保住皇位,也无法让吕妃晚年过得安稳。
朱棣登基后,吕氏的几个年长的儿子要么不见踪影,要么被关押起来。她只能和年幼的儿子们一起住在朱标的陵寝中。
从那时起,关于她的记录就在历史书中消失了,后世的人们无法知道她到底是什么时候离开的,也不知道她的最后日子是否平静。
即使曾经做过太子妃和太后,到最后也不过是个可怜的女子。
你觉得这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