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机,这个听起来就高大上的名词,自从五代机问世后就成了全球军事强国的终极目标。中美自然是领跑者,但欧洲的法国、德国,亚洲的日本,还有英国,都不甘落后,纷纷拉帮结派,试图在六代机赛道上分一杯羹。
然而,现实远没有PPT里画得那么美好,尤其是法德主导的未来作战航空系统(FCAS),本想靠着欧洲的工业实力和技术底蕴冲击六代机巅峰,结果却陷入了内讧的泥潭。
事情得从头说起。2017年7月,法国和德国高调宣布启动未来作战航空系统(FCAS)项目,目标是研发一款能取代阵风和台风战斗机的六代机,计划在2040年服役。这个项目涉及下一代战斗机、无人机、卫星和指挥控制系统,堪称欧洲航空工业的“登月计划”。法国达索公司负责牵头战斗机部分,德国和西班牙的空客则参与其中,德国莱茵金属和西班牙英德拉(Indra)等公司也分了一杯羹。
表面上看,法德联手,技术、资金、人才都不缺,欧洲似乎有希望在六代机赛道上追赶中美。但现实呢?八年过去了,该项目还停留在演示机的设计和定义阶段,连个像样的原型机影子都没见着。
更要命的是,项目内部矛盾不断,尤其是达索和空客之间的争执,已经让6代机项目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久之前,达索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埃里克·特拉皮尔公开警告说,称如果未来作战航空系统(FCAS)不明确指定一个“领导者”,整个计划可能会崩盘。
他直言,达索必须主导战斗机研发,因为他们有设计阵风战斗机的经验,技术底蕴甩空客几条街。特拉皮尔的态度很强硬,说如果继续搞“平等合作”,项目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扯皮,效率低下,最后可能连演示机都造不出来。他还警告,空客试图在技术决策和知识产权分配上分一杯羹的做法,根本就是在拖后腿。
空客这边也不甘示弱,认为自己作为欧洲航空工业的巨头,在技术整合和多国协作上有优势,凭什么让达索一家独大?双方争执的核心,就是谁来当这个项目的“老大”,以及技术主导权和知识产权的分配问题。
说白了,这不是简单的企业竞争,而是两国利益和企业文化的碰撞。
一方面,技术主导权是个大问题。六代机涉及隐身技术、人工智能、激光武器、无人协同作战等前沿领域,达索作为阵风的研发商,觉得自己在战斗机设计上有绝对优势,不想让空客这个主要造民航飞机的公司来指手画脚。
空客则认为,未来作战航空系统(FCAS)不只是造一架战斗机,而是要整合整个作战系统,包括无人机和指挥网络,他们在系统集成和跨国协作上有经验,理应有平等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分配是个敏感点。达索担心,如果空客拿走太多技术控制权,未来阵风的升级版或者其他军用项目可能会受制于人。而空客则觉得,达索想独吞核心技术,明显是想把德国和西班牙的利益甩到一边。这种谁都不服谁的心态,直接导致项目进展停滞,八年时间连个演示机的设计都定不下来。
可以说,达索和空客的争执,跟当前法德6代机项目的困境绝对脱不了干系。特拉皮尔的警告其实点出了核心问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未来作战航空系统(FCAS)就像一盘散沙。达索希望自己当主导者,但空客和德国政府显然不买账。德国甚至还提出,要把该项目的某些技术跟英国和日本的六代机项目(GCAP)对接,这让法国更加不爽,觉得德国在两头通吃。这种多方扯皮的局面,直接导致技术研发停滞。
比如,六代机的核心技术之一——下一代发动机,至今还在概念阶段,连试验型号都没搞定。相比之下,中国的六代机项目,比如歼-36,已经完成了试飞,效率高得让欧洲人只能干瞪眼。
欧洲人总觉得"中国能搞成,我们联合起来肯定也行",但他们忘了中国成功的核心从来不是"人多",而是"体系强"。中国六代机研发靠的是举国体制——成飞、沈飞双线并行,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发、电子科技集团等央企协同攻关,成飞负责歼-36,沈飞负责歼-50,各有侧重但目标一致,资源调配、技术共享由国家层面统筹,根本不会出现"达索拿着三分之一决策权却想主导全局"的荒诞局面。
更别提欧洲在关键技术上的短板,比如人工智能和无人作战系统的研发,远不如中美成熟。欧洲以为靠着工业底蕴和多国合作就能追赶中国,结果却发现,自己的效率和执行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说到底,法德6代机项目的闹剧,本质上是欧洲对自身实力的误判——以为凑几个发达国家就能复制中国的成功,却忘了中国的工业体系、制度优势、技术积累是几十年沉淀的结果。法国达索和德国空客的争吵,不过是把欧洲"貌合神离"的老毛病摆到了台面上:没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只有各自的小算盘;没有技术共享的胸怀,只有"谁都想当老大"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