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债规模突破37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背负11万美元债务,而中国却连续多月减持美债,持仓量降至7307亿美元的十几年低点。 为什么这次中国不再像2008年金融危机时那样出手救美国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原因:一是怕把美国逼急了真动手,二是现在救美国根本捞不着好处。
先看看美国现在的处境。 国债规模超过37万亿美元,达到GDP的122%以上,穆迪评级机构已经下调了美国信用评级,直接指责美国财政失控。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推行减税政策的同时又加码关税战,让原本就堆积如山的赤字问题雪上加霜。 国会山上债务上限谈判一拖再拖,债券市场波动剧烈。
回想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是怎么做的?当时雷曼兄弟倒闭,华尔街一片狼藉,全球经济眼看要崩盘。 中国出手增持了数千亿美元美债,帮助稳定了全球市场流动性。 那时中国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大量购买美债不仅帮助美国渡过了难关,也让中国获得了更大的国际市场准入和话语权,出口订单回升,经济增长率稳稳保持在9%以上,算是一次双赢合作。
但这次完全不同了。
第一个原因是担心把美国逼到墙角可能引发更大麻烦。美国债务危机不只是经济问题,还夹杂着政治内斗和对外施压。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60%的关税,已经让全球供应链乱成一团。 如果此时中国大笔购买美债,等于给美国输血,美国可能会在南海或台湾问题上更加咄咄逼人。
历史上美国被逼急时常常采取极限施压策略。 2018年贸易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现在美国债务问题更加严重,一旦债务上限被触及,市场恐慌可能引发全球利率飙升。 中国如果贸然介入,不仅可能被反咬一口,还可能成为美国国内问题的替罪羊。
现代战争不只是军事冲突,还包括经济、金融和地缘政治层面的博弈,其连锁反应速度快得惊人,一天之内就能传到亚洲股市,导致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 中国外汇储备结构早已开始调整,美债占比已降到20%以下,就是为了规避这个风险。
第二个原因更实际:现在救美国根本无利可图,还可能亏本。 2008年时,美债是低风险、高流动性的香饽饽,中国购买美债还能换取国际市场准入。 但现在美国内部矛盾重重,财政赤字连年破纪录,政治博弈无休无止。
美债收益率虽然有所上升,但波动性太大,持有成本直线攀升。 更不用说美国违约风险正在增加。 中国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持续减持美债,7月份单月就减持了257亿美元,总持仓量降到7307亿美元,为2008年以来最低点。
这些资金如果用来救助美国,不如投入到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高铁项目和芯片制造厂上。 中国发改委已经宣布2025年将大举发行超长期国债来刺激投资和消费,这笔钱要是拿去救美国,无异于白白浪费。
智库报告直言,2025年可能是美债崩盘的元年,美国公信力在特朗普2.0政策下直线下滑,单边主义做法连盟友都感到不安。 欧洲央行压力测试难以过关,日本日元贬值创历史纪录,这些国家不得不先帮美国处理烂摊子。 中国何必蹚这浑水?
中国不再救美国并不意味着袖手旁观,而是在玩长线游戏,稳扎稳打。 减持美债后,资金转向了黄金、新兴市场债券和“一带一路”项目,这些都能带来更实际的回报。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稳定在3.3万亿美元左右,但美债利息已经跑不赢通胀。 2025年美国通胀率仍在5%以上,美元指数持续走低。中国已经连续多月增持黄金,8月份又增加了2吨,总量达到2302吨,价值超过2500亿美元。
贸易结算方面,中国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2025年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已经升至30%以上,与非洲、拉美和东南亚国家签署了多项双边协议,直接使用人民币购买石油和矿产,避免了美元中间环节。 比如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签署的4000亿元人民币五年协议就是典型例子。
中国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思路。 一方面开展国内数字化产业投资升级,应对西方技术封锁;另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多余生产力投入到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反观美国,其经济困境更多源于内部问题。 债务规模激增和产业空心化让美国难以自拔,高通胀、能源危机再加上军事开支暴涨,连欧洲和日韩这些传统盟友都快吃不消了。
日本国家债务已经飙到9.26万亿美元,占GDP的250%以上,本来就债台高筑。 现在美国加征关税,日本汽车和电子产品出口受阻,东京议会天天争论预算问题。 韩国情况同样糟糕,首尔企业面临供应链中断,政府正在与美国谈判3500亿投资基金,但谈判卡在细节上。
欧洲也不例外,欧盟委员会追加了救助基金,布鲁塞尔不断开会协调,但内部意见不一,德国和法国都担心通胀再度抬头。
中国选择不救美国,不是冷血无情,而是国际政治进入深水区后的新逻辑。 过去那种“你有难我就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变成了“你有难我得想清楚,你是不是下次还会反咬我一口”。
大国之间的互动不再靠情绪,而是依靠精密的风险评估和战略博弈。 中国这次的选择,说白了就是四个字:避险逐利。 既不激化矛盾,也不当冤大头,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