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新中国成立时的著名将领,陈赓的名字无疑是非常响亮的。作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学生,他参与了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下了许多战功,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解放军开始颁发军衔,一共给了10位将军,陈胜就是其中之一,排在第四个。前面三位是粟裕、徐海东和黄克诚。
不少人疑惑,陈赓资历深厚,功绩卓著,为何排名仅第四,未能跻身前三?实际上,前三位大将各自拥有非凡的功绩,排名自有其道理。
陈赓的成就有多了不起?
要说清楚陈赓为什么排第四,我们得先了解他的故事。陈赓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地主家庭,家里条件还算可以。但他没有按常理出牌。1922年,19岁的陈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1924年,他进入了黄埔军校的第一期,那时候正是国共合作的鼎盛时期,从黄埔军校出来的学生都是佼佼者。陈赓在学校表现非常出色,连蒋介石都很看好他,但他心中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没有被拉拢。
1927年,在南昌起义中,陈赓作为营长英勇战斗,但起义最终未能成功。他在战斗中腿部受伤严重,不得不前往上海休养。后来,周恩来将他调入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
在上海地下工作的三年里,他凭借着机智和勇气,成功躲过了多次危险,连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1931年,他重返红军队伍,担任红四方面军第12师的师长,在川陕边区参与了许多激烈的战斗。
不幸的是,1932年他的腿伤复发,不得不再次回到上海接受治疗。然而,第二年他却在上海被逮捕,随后被关押在南京的监狱里。面对蒋介石的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终,在中国共产党和宋庆龄等人的帮助下,他才得以脱险。
抗日战争开始后,陈赓成为了八路军129师386旅的旅长,在太行山区建立了根据地。1937年10月,他领导了一次著名的夜间袭击行动,目标是阳明堡的日军机场。陈赓带着部队在黑夜中悄悄行动,成功烧毁了24架敌机,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气焰。
在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的司令员,参与了上党战役、晋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等重要战斗,为全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肩负重任,成为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的第一任院长,为国防科技领域培养了众多人才,直到1961年因病去世,享年58岁。
陈赓这一生,打仗很勇敢,做情报工作也很聪明,搞建设也很踏实,功劳簿上写满了出色的事迹。按理说,这样的资历和贡献,排个前三应该没问题吧?但事实是,他排第四,这就得看看前三名到底有多厉害了。
前三位将领的特殊功绩到底有多厉害?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十位将领有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和许光达。其中,粟裕、徐海东、黄克诚这三位将领,各自有着独特的才能,他们的贡献非常突出。
大家公认粟裕排名第一,他是解放战争中的出色指挥官。1946年,国民党违背停战协议,大规模进攻解放区,当时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
面对四倍于己的敌人,他沉着冷静,提议在苏中地区打一场硬仗。最终,这场战役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消灭敌人五万多人,让国民党军方措手不及。
1947年,在孟良崮战役中,他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的山地设下埋伏,彻底消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74师,连中将师长张灵甫也被击毙,这大大震慑了敌军。
1948年的淮海战役最厉害。粟裕指挥几十万军队,跟刘伯承、陈毅一起,把55万国民党军围了起来,全部消灭了。这一仗打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差不多都没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定了。毛泽东评价淮海战役时说,粟裕“功劳最大”。
1949年上海战役,他指挥部队消灭了15万敌人,还保护了上海的经济命脉,没有让这座城市变成废墟。刘伯承夸他“百战百胜”,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粟裕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确实无人能敌。
徐海东位列第二,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不解,毕竟他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并不突出,为何能排这么高的位置?实际上,他的主要功绩在于红军时期。作为红25军的军长,徐海东在1935年带领部队成功长征到达陕北,并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共同组建了红15军团,稳固了陕甘根据地。
那时中央红军初到陕北,物资非常紧缺,连过冬的衣物都不够。徐海东没有多说,从红15军团仅有的7000块大洋中拿出了5000块支援中央红军。这让毛泽东十分感动,称这是“雪中送炭”,对革命贡献很大。
在直罗镇的一场战斗中,徐海东带领红15军团在雪地里埋伏,成功击退了四个东北军的营,解除了对陕北的威胁。这次胜利让中央红军在陕北稳固下来。徐海东在这关键时刻保护了革命的根基,毛泽东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他的地位确实名副其实。
黄克诚排在第三位,他的主要功劳是在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场。1945年抗日战争刚结束,国共两党就开始争夺地盘。那时黄克诚担任新四军第3师的师长,他很快意识到了东北的重要性。
9月14日,他向中央发了电报,提议派遣5到10万大军迅速进入东北。中央同意了他的想法,他随即带领3万5千人马不停蹄地前往东北,成功控制了四平、长春等重要城市,为解放军在东北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
1946年,他担任西满军区司令员,在齐齐哈尔领导剿匪行动,解放了许多城市。1947年,他被提拔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负责管理粮食、弹药等物资,确保百万大军的作战需求得到满足。
东北后来成了解放战争的大后方,武器、粮食和兵员都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黄克诚的远见卓识和组织才能,对全国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排名第三,确实是实力使然。
陈赓为何位列第四?
看完前三名的大将,你可能心里已经有谱了,陈赓虽然功劳很大,但跟这三位相比,还是有点差距。
说资历,陈赓在1922年就加入了共产党,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在南昌起义时,他就已经是营长了,资历非常老。不过,他有一个“缺点”——经常受伤。1927年南昌起义时受过伤,1932年在川陕地区又受过伤,1933年被捕后身体状况变得更差,这些都让他错过了红军发展的一些重要时期。
徐海东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担任军长,而黄克诚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是新四军的重要将领。他们的职位提升比较平稳,影响力也更加持久。
在讲到解放战争的时候,陈赓担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的司令员,指挥了不少精彩的战斗。比如在上党战役中,他带领部队击溃了13个敌军师,而在淮海战役中,他也成功地配合主力部队包围并消灭了敌人。
粟裕作为第三野战军的副司令员,亲自指挥了淮海战役和上海战役,这些战役的规模和影响力都非常大。黄克诚在东北负责后勤工作,他的战略作用直接关系到整个战局。相比之下,虽然陈赓的第四兵团也很重要,但其级别尚未达到大军区副职的标准,这可能也影响了他的排名。
接下来谈谈几位杰出人物的贡献。粟裕将军的战术指挥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徐海东在红军最艰难的时刻挽救了局势。黄克诚将军在东北的行动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陈赓将军的成就则更为广泛,从情报工作到战场指挥,再到建国后的国防建设,都表现优异。
但在关键时刻,没有其他人的贡献能像前三名那样重要。1955年授衔时,考虑到职位、经验和功劳,陈赓排在第四位,这其实挺合理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陈赓:国防建设的重要贡献者
陈赓虽然排名第四,但他做出的贡献一点也不少。新中国成立后,他做了一件大事——创办了军事工程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哈军工。1952年,毛泽东亲自选中他,让他担任院长兼政委。那时候学校什么都没有,连校舍、老师和教材都没有。
陈赓态度坚决,他说:“解放军就像猛虎,办学院就是给猛虎加上翅膀!”他亲自到工地监督,仅仅七个月,36栋大楼就拔地而起。他还制定了“重点集中、一般分散”的策略,设立了电子、原子和导弹三个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两弹一星”的人才。连钱学森都称赞他“创造了奇迹”。
陈赓非常尊敬知识分子,经常亲自邀请专家,并把最好的宿舍留给教授们,自己则住在简朴的平房里。他还常常与学生们一起用餐,了解他们的教学需求。
1954年,他成为了解放军的副总参谋长,到了1959年,又升为国防部副部长,全心投入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建设。1960年,他还前往越南,为抗美战争提供战略指导。遗憾的是,1961年,他因病离世,但留下了顶尖的军事学校和众多科技成果。
陈赓排第四,并不是说他不厉害,而是前三名的功勋太特殊了。粟裕的战略指挥、徐海东的红军支援、黄克诚的东北布局,都在关键时刻改变了历史走向。
陈赓的贡献非常大,无论是革命战争还是国防建设,他用58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忠诚。虽然他在排名上是第四,但他对党和人民的贡献,绝对是开国将领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