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胜利纪念的特殊时刻,亚太地区的暗流涌动,紧张态势正悄然升级。日本近期一系列规避历史责任的举动,与其加速军事现代化的步伐相互交织,正引发中俄等国的强烈反弹,将区域安全推向了新的临界点。
9·3纪念活动前夕,日本政府的外交游说行为引人注目,试图在国际舞台上“消音”。与此同时,俄罗斯高级官员掷地有声,重申俄日两国至今未签署正式和平条约这一法律事实,使得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显得尤为复杂而敏感。
中方也明确表态,亚太地区是合作的沃土,而非地缘博弈的棋盘。这共同构筑了区域安全不可逾越的战略底线,提醒着各方历史的阴影与现实的博弈,正共同考验着东亚的和平与稳定。
历史的迷雾,谁想擦亮?
日本政府近期试图通过外交渠道,劝阻三十多个国家不参加中国9月3日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他们给出的理由听起来有些“别扭”——这些活动“过度聚焦历史”,且“反日色彩浓重”。
这种行为,在中方看来,已经触及了底线,是对他国内政的公然干涉,违反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日本方面采取的,正是其惯用的“否认-转移-稀释”历史责任的“三部曲”。
然而,日本的这些尝试似乎并未奏效,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三十多个国家已经确认将派高级代表团出席中国的纪念活动,这无疑让日本的外交努力显得有些尴尬。
这表明,日本的阻挠行为,在国际社会中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反而可能导致其外交形象受损。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纪念活动会强化中国作为战胜国、日本作为战败国的国际认知。
这与他们渴望通过修正历史叙事,实现“正常国家化”并摆脱“战败国”身份的意图背道而驰。他们害怕中国通过纪念活动强化自身历史叙事,从而提升国际话语权。
这种对“历史认知主导权”的担忧,促使日本一边指责他国“铭记历史”是“宣扬仇恨”,一边却有政要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其双重标准昭然若揭。
相比之下,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遇难纪念碑前的下跪,以及施罗德、默克尔等领导人对历史的深刻反省,赢得了欧洲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接纳。
德国与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为国际社会树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榜样。历史的镜子,映照出各自的姿态。
普京在访华前曾定调,强调纪念共同胜利,反对篡改历史,并推进互利合作。他特别提及,1941至1942年中国战场牵制日本,对苏联打败纳粹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不容抹杀的史实。
中俄两国反复强调“反法西斯胜利”这一共同记忆,其战略意图在于掌握“话语权”。他们用历史档案和纪念仪式来“正名”,以应对西方舆论试图“改写历史”的尝试。
中方也曾明确表示,亚太是合作区域,并非地缘博弈棋盘。中方在必要时会强硬亮实力,强调威慑与规则,亚太不是棋盘,这是中方划定的底线之一,不容挑战。
“自卫”二字,藏着什么玄机?
日本的军事发展动态,正引发外界对其“自卫”之名下真实意图的广泛关注。F-35B战机已进驻航空自卫队新田原基地,这标志着日本空中力量的显著提升,远超一般“自卫”范畴。
“出云”级和“加贺”号等“直升机驱逐舰”的舰载化改造与F-35B部署同步进行,其实际功能已悄然向航母转变。近期,“加贺”号在多国演习中成功让英国F-35B降落,这进一步验证了其航母化的能力。
日本计划到2030年将潜艇数量增至22艘,并与英国、意大利合作研发下一代战机。日本还与英国签署了互惠准入协议,曾为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护航,这些都显示其军事体系正在进行“质量重构”。
俄罗斯总统助理尼古拉·帕特鲁舍夫对日本发出了强硬警告。他将日本的军事化道路定义为“自杀式”行为,这一定义直指日本所面临的战略风险,言辞之间充满警示。
帕特鲁舍夫提及日本正研究突破海外派兵限制的立法方案,并表达了对北约可能借助日本舰队在全球行动的担忧。俄方此次表态重点在于“常规层面的联合威慑”,并未提及核威慑升级。
中俄两国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其“不会坐视不管”的决心。中俄海军近期完成了一次高强度远海联合巡航,向外界展示了其协同作战能力。
中国海军052D驱逐舰和903综合补给舰首次绕日本一周,其航迹清晰可见。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则穿过津轻海峡,并绕北海道巡航。
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展示了中俄对日本军事动向的共同关注与威慑。它们不仅是力量的展示,更是对区域内潜在风险的明确回应。
未签和约,亚太的底线在哪?
俄日两国至今未签署正式和平条约这一法律事实,使得二战遗产成为影响当前地缘政治的“活变量”。南千岛群岛的主权争议依然存在,这并非仅仅是历史旧账,而是随时可能被激活的现实变量。
它对区域稳定构成潜在挑战。俄方明确表示“不会坐视不管”日本的军事动向,这与近期海上动态密切相关,预示着未来摩擦的可能性。
中方则明确指出,亚太是搞合作的好地方,而不是用来搞地缘博弈的棋盘。这一立场划定了区域安全底线,强调合作共赢而非对抗竞争,是维护地区稳定的根本原则。
帕特鲁舍夫用“根据现有信息显示”提及对北约可能借助日本舰队在全球行动的担忧,这揭示了“跨区域安全逻辑”正强行介入亚太事务的隐忧,令人深思。
这种介入可能带来一时的声势,但长期来看,其带来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为本已复杂的地区局势添上更多变数。
各方都在提高行动“底线”,但安全沟通机制未能跟上,这无疑增加了风险。军舰擦肩、雷达照射、无人机飞行路线等偶发事件,可能因此被放大,从而引发地区冲突。
这需要军队专业素养、透明通报机制、稳定热线以及克制媒体报道来加以避免。俄军也或将更多资源投入远东和太平洋方向军力建设,包括海空探测、岸基反舰和战略威慑,以应对潜在挑战。
英国与日本的军事合作正走向“制度化、常态化”,这进一步强化了跨区域干预的趋势。这种合流,无疑让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变得更加微妙。
日本若在历史观上“跑偏”,并推进军力建设、拉拢盟友,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对抗的泥沼。这将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战略选择。
“话语对抗”与“军备竞赛”的循环将缩小转圜空间,使日本陷入安全困境。日本国内的安全感并未因此提升,反而面临外部多重反制,得不偿失。
中俄将威慑与对话并行,施压旨在为谈判和沟通创造条件,寻求平衡。海上秩序的建立,需要航迹规划、后勤补给、指挥控制和法理依据等多方面条件的支撑,绝非一蹴而就。
笔者以为
日本在历史认知、军事发展和联盟选择上的加速,正使其陷入“高风险、低收益”的战略困境。其“改航母、扩潜艇、松绑海外派兵、改历史观”四条路径的叠加效应,使得国内安全感提升有限,却面临中俄持续反制,可谓是步步惊心。
只有正视历史、恪守和平承诺,并在“未签和平条约”与“亚太不是棋盘”这两条底线之间寻求平衡,才是东亚安全的真正出路。否则,历史的教训将再次以沉重的方式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