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外长专机刚离华,后院胡塞便遭重创?伊内部迅速达成共识:全力支持对华关系
红海那边又出事了。这次以色列的空袭精准得让人后背发凉。胡塞武装的“总理”和多位“部长”在开会时被炸死。事情发生在八月二十八日。伊朗人急得跳脚。
瓦格纳兵变时全世界都在看绍伊古的笑话。可他现在还坐在那个位置上。中东的棋局从来不是看谁喊得响。
伊朗的代理人刚秀肌肉就挨了闷棍。以色列用行动划下了新的红线:谁露头就打谁。
胡塞武装那边正在开高层会议。他们刚宣布搞出了新型多弹头导弹。直播信号成了他们的索命符。以色列的电子侦察单位锁定了位置。F-35I机群带着钻地弹飞了两千多公里。冲击波震碎了几公里外的玻璃。等烟尘散去,人已经没了。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说这只是个开始。这话不是说给胡塞听的。
从去年十一月到现在,伊朗阵营向以色列和目标船只打了快一千七百枚导弹和无人机。红海成了第二战场。空袭前二十四小时胡塞刚说用高超音速导弹打了特拉维夫机场。然后就被一锅端了。
也不能这么说,这可能本来就是计划内的清除行动。
六月份以色列搞了次“崛起的雄狮”行动。上百架战机突入伊朗领空。核设施和导弹库被炸了个遍。现在看那只是次彩排。这次斩首行动把情报、电子战和精准打击拧成了一股绳。三小时完成从发现到摧毁的全流程。
伊朗有射程两千公里的导弹。能带两吨弹头。一发足以轰平一栋楼。但这些东西能不能顺利发射是另一回事。工厂和发射场藏得再深也得有人操作。以色列的制空权和情报优势像把刀子悬在那。
这种不对等让德黑兰很难受。你能打我我打不着你。光靠硬拼迟早被拖垮。
不对,应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威慑。
胡塞遇袭消息传来时伊朗总统的专机刚落地中国。佩泽希齐扬是来参加上合峰会和抗战纪念活动的。同一天哈梅内伊用中文发了段话。他说伊朗和中国作为两大古老文明有改变地区乃至全球格局的潜力。落实战略协议能为未来变革打下基础。
这话说得很有分量。把中伊关系提到这个高度在外交史上不多见。等于是向中国递了张投名状。
伊朗为什么选中国?看看数字就知道。二零二一年签的那份二十五年协议涉及四千亿美元投资。主要投在能源和基建上。北阿扎德干油田有四百二十亿桶储量中石化拿了百分之五十一的权益。德黑兰机场扩建中方出了二十七亿。中伊铁路让货运不再被卡脖子。
到今年两国贸易额冲到五百四十二亿美元。中国出机械设备伊朗出油气。互补得刚好。
伊朗为了加入上合等了快二十年。从被联合国制裁挡在门外到二零二三年正式入群背后有中国推动。上合那套不干涉内政互利共赢的原则很对伊朗胃口。
特朗普说过唯有打仗才能展现和平使者价值。这种话除了火上浇油没什么用。
伊朗以前的口号是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现在主动向中国靠拢是被现实逼的。制裁让经济多年停滞通胀高企老百姓用电都难。以色列隔三差五空袭国土安全形同虚设。
三万亿投资能撬动油田扩建铁路保障电力。这些才是实打实的东西。
中国在中东的打法和美国完全不同。美国带着航母推民主越搞越乱。中国带着铁路电厂来搞建设。上海电气在伊拉克拿了十吉瓦电力项目既缓解电荒又实现双赢。授人以渔比单纯军援更得人心。
(这种合作可能才是破局的关键)
红海的硝烟还没散尽。但真正的博弈不在战场上。伊朗急需找个支点撬开西方封锁。中国需要稳定能源供应和西部通道。两国战略需求在中东交汇。
哈梅内伊选在这个时间点发声不是偶然。胡塞高层被斩首暴露了伊朗代理网络的脆弱性。光靠导弹和无人机撑不起区域威慑。必须得有更稳固的后盾。
以色列不会停下清除行动。卡茨的警告只是开场白。下一个目标可能是叙利亚的圣城旅或黎巴嫩真主党。F-35I的航程覆盖整个中东。
伊朗的导弹能不能有效反击是个问题。工厂和发射架可能早就被标在了地图上。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受制主动权不在德黑兰手里。
中国会介入多深是另一个问题。四千亿投资是经济合作不是军事同盟。上合框架提供的是安全对话平台不是保护伞。哈梅内伊说的改变格局需要时间。
短期看以色列的战术优势还在扩大。精准斩首和远程打击成了常态。伊朗的代理网络会转入更隐蔽的形态。胡塞遭此重击短期内难恢复元气。
长期看中东的力量平衡在缓慢倾斜。经济合作比军事对抗更有生命力。铁路和油田比导弹和无人机更持久。但这个过程少不了摩擦和震荡。
二零二四年的中东像个火药桶。一颗火星就能引爆整个地区。以色列的闪电行动开了危险先例。下次被锁定的可能是更高价值目标。
伊朗转向东方是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选。四千亿投资能带来电网铁路和就业。比导弹更让人安心。问题是时间站在哪一边。
哈梅内伊说积极推进协议内容能为变革打下基础。这话其实是对内说的。伊朗内部还有人不愿转向东方。现实会让他们闭嘴。
中国的中东政策保持着一贯的谨慎。不选边站队只谈发展合作。这种策略能降低风险也限定了影响力上限。红海的冲突离得很远又很近。
最后的问题不是谁赢谁输。是繁荣和毁灭之间选哪条路。把命运系在导弹上还是铁路上答案似乎很明显。
但中东从不按常理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