钼铼合金管材因高温强度高、热膨胀系数低,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发动机燃烧室、核工业导管等高端场景,而加工过程(如轧制、焊接、冷拔)产生的残余应力,会直接影响管材的尺寸稳定性、疲劳寿命及抗腐蚀性能,因此残余应力实验是其质量评估的核心环节。实验需围绕 “样品适配性、方法针对性、数据可靠性” 展开,具体流程与关键要点如下:
一、实验前核心准备
首先需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根据管材的实际加工工序(如焊接管需包含焊缝区、热影响区,冷拔管需覆盖变形量大的区域),截取长度 100-200mm 的试样,且截取时需用低速切割(如线切割),避免切割热引入新应力。同时,需对试样表面进行预处理 —— 用 2000 目砂纸打磨去除氧化层与加工毛刺,再用酒精擦拭清洁,防止表面杂质干扰检测信号。
此外,需明确实验目标:若关注表层应力(如冷拔后管材表面的拉 / 压应力),选择表层检测法;若需分析壁厚方向(如厚壁管内部的应力梯度),则需适配深层或穿透性检测方法。
二、主流检测方法及操作要点
钼铼合金脆性大、高温易氧化,实验需优先选择 “低损伤、适配其力学特性” 的方法,常用三类技术:
1. X 射线衍射法(无损,表层检测)
核心原理是利用 X 射线穿透管材表层(深度通常 5-50μm)时,晶体晶格的衍射角变化,反演残余应力大小与方向。操作时需固定管材试样(用专用夹具避免位移),选择钼铼合金的特征衍射晶面(如 Mo 的 {211} 晶面),在管材圆周方向、轴向分别选取 3-5 个检测点,每个点测量 3 次取平均值 —— 该方法适合快速筛查表层应力,缺点是无法检测内部应力,且需避免试样表面平整度差导致的衍射信号紊乱。
2. 中子衍射法(无损,内部检测)
中子可穿透钼铼合金管材壁厚(可达数十毫米),通过检测内部晶体的衍射信号,获取壁厚方向的应力分布。实验需在专用中子衍射设备中进行,需将管材固定在三维位移台上,沿壁厚方向(从内表面到外表面)每隔 0.5-1mm 取一个检测层,同时控制实验环境温度(20-25℃),防止温度波动影响中子穿透效率 —— 该方法能精准获取内部应力梯度,但设备成本高、实验周期长,适合关键部件的深度检测。
3. 钻孔应变法(半破坏性,深层检测)
若需检测表层下 50-500μm 的深层应力,可采用此方法:先在管材检测区域粘贴高精度应变片(需选择适配钼铼合金热膨胀系数的应变片,避免温度误差),再用微型钻头(直径 0.5-1mm)在应变片中心钻孔,通过测量钻孔后应变片的释放应变,计算钻孔处的残余应力。操作时需控制钻孔转速(低速,如 500-800r/min),避免钻孔热导致钼铼合金脆裂,且钻孔后需排除应变片粘贴不实带来的误差。
三、实验关键注意事项
应力方向适配:钼铼合金管材为轴对称结构,残余应力通常存在圆周向、轴向、径向三个方向,实验需根据实际受力场景(如管材服役时的轴向载荷),重点检测对应方向的应力,避免遗漏关键应力分量。
数据验证:因钼铼合金存在各向异性,同一检测点需多次测量(至少 3 次),且可通过 “不同方法交叉验证”(如 X 射线测表层、中子衍射测内部),确保数据一致性。
环境控制:钼铼合金在空气中易氧化,实验全程需避免试样长时间暴露(尤其是打磨后),若实验周期较长,可在试样表面涂覆薄层惰性保护剂(如硅烷偶联剂),防止氧化层影响检测精度。
实验结束后,需结合检测数据与管材加工工艺(如冷拔变形量、焊接温度),分析残余应力的产生原因,为后续应力消除工艺(如低温退火)提供依据,最终保障钼铼合金管材的服役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