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那几年,苏联支援了不少武器,主要是二战时期的莫辛纳干步枪、波波莎冲锋枪,还有一些德军缴获的装备。志愿军用的武器种类复杂,很多时候武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作战效果。很多人疑惑,苏联为什么没有大批送来像AK-47这样的新式枪械?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部队的武器非常杂乱,几乎什么牌子的都有,美式、日式、德式、苏式器械混在一起。朝鲜战场上也是这样。总后勤和东北军区想尽办法,才刚好给十三兵团配足了基本装备,比如600挺机枪和370门火炮。
第39军的情况很有代表性。这支被称为“美械军”的部队,配备了2400多支美产春田步枪、3000多支M3冲锋枪,还有各种机枪,另外还有7000多支日制三八大盖步枪。武器太杂,影响了作战配合。这个时候,苏联“慷慨”支援的事就很重要了。
二战以后,苏联大幅缩减军队,许多士兵复员,剩下很多武器要处理。1951年初,苏联用很低的价格,把45个师要用的轻武器给了中国。这些大多还是二战时用过的武器,来源五花八门,有的状态甚至快报废了,不过也有用得很顺手的,比如莫辛纳干M1944步枪。这种枪设计简单,性能稳定。
莫辛纳干步枪的射程远、威力大、准头好。我军的张桃芳就用这种枪,以436发子弹击中了214个敌人。苏联还送来了波波莎冲锋枪、德普机枪等武器,对志愿军也帮了不少忙。
可在这么多支援的枪里,人们一直没见到后来有名的AK-47。这么好的枪,为啥没在清单里?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
时间点问题。AK-47是在1949年定型的,刚开始批量生产,到1953年才算工艺成熟,苏联自己都还没装备完。等它大范围配发时,朝鲜战争都快结束了。
涉及技术保密。AK-47代表了苏联当时最先进的枪械水平,里头有很多独家技术。虽然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但在武器技术上,谁也不会轻易交底。要是技术流出去,后果难以预料。
再有,这种枪还没经过真正的战场检验。AK-47虽然试验场数据漂亮,但没打过大仗。装备一款新式武器,总要看看它在实战中的表现,急着用到前线,很可能会出麻烦。在战场上,出点小问题都能变成大损失。
现在,中国已经能自己造出大多数武器,从“万国造”变成了自主设计,不用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本事才最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