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身边骑电动车的朋友聊天变了画风,不再比谁的车续航远、耐摔,而是在比"你的车能语音唤醒吗?""解锁用不用掏手机?"。没错,曾经作为通勤神器的两轮电动车,如今正悄悄掀起一场"智能化革命",但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却让不少打工人直呼"骑不起了"。打开购物软件翻一圈就会发现,现在的电动车简直像装了个小电脑。蓝牙靠近自动解锁成了基本操作,语音控制导航、开关车灯也不新鲜,有的高端款甚至带了毫米波雷达,能提醒后方来车,还有品牌喊出了"自动泊车"的口号——想想看,骑个小电驴停路边,车自己就能对准车位,这画面是不是有点魔幻?但智能功能加得越多,钱包压力就越大。以前花3000块能买到续航不错的中端款,现在这个预算只能选基础入门版,想要带点智能功能的起码得4000起,高端车型直奔6000+,价格比几年前涨了足足三成。有网友吐槽:"本来是为了省钱才选电动车,现在快赶上买辆二手小汽车的首付了,这通勤成本涨得比油价还猛。"为啥小电驴突然集体"变聪明"?看看市场就懂了。九号、雅迪、小牛这些品牌最近动作频频,你家出带盲区监测的车型,我家就上无人驾驶技术,车机投屏、APP远程控车成了新品发布会的标配。九号公司刚宣布智能电动车累计卖了800万台,两个月就多卖100万台,可见大家对智能功能确实有需求。不过仔细想想,这些智能功能真的都实用吗?蓝牙解锁、续航显示这类功能确实能提升体验,下雨天不用掏手机解锁确实方便;但像自动泊车、车机投屏这些功能,在拥挤的城市道路上其实有点"鸡肋"——骑电动车本来就是图灵活,谁会特意找个车位让车自己停?反而可能因为功能太多,修车时的配件费比普通车型贵不少。更有意思的是,智能电动车正在悄悄改变消费群体。以前买电动车的多是刚需通勤族,现在不少年轻人把它当成"出行潮玩",花大价钱改装智能配件,甚至给车贴车衣、装氛围灯,把小电驴打造成移动的"智能小窝"。这种变化背后,其实是电动车从"代步工具"向"智能生活载体"的转变。但问题来了,当基础款价格都涨到3000元,相当于普通打工人三四天的工资时,智能化会不会变成一种"变相涨价"的借口?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电动车最重要的还是续航、安全和性价比。如果为了堆砌用不上的功能而抬高价格,最终可能会让刚需用户望而却步。说到底,智能化是行业升级的必然趋势,但厂商更该拿捏好"智能"和"实用"的平衡。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电动车像智能手机一样功能齐全,能把基础体验做好,让普通人花合理的价钱买到续航扎实、安全耐用的车,才是留住用户的关键。毕竟对打工人来说,能舒舒服服、不心疼钱地从家骑到公司,比再多花里胡哨的功能都实在,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