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小商桥的防洪演习,定期举行效果佳,应急能力提升!

发布日期:2025-10-11 00:14 点击次数:116

每年汛期来临前,小商桥镇的河岸边总能看到一群身穿橙色救生衣的人在忙碌穿梭。他们不是游客,也不是施工队,而是当地居民与应急队员共同组成的防洪演习队伍。这支队伍每年都会准时集结,在河道边模拟突发洪水来临时的应对场景。看似像一场热闹的演练,实则是一场关乎生命安全的无声预演。人们在一次次重复中熟悉流程、磨合默契,将“万一”变成“有备”,让平静的日常多了一层看不见却坚实的保护。

一、未雨绸缪的日常节奏

小商桥镇坐落在一条蜿蜒河流的南岸,河水平日温顺如带,滋养着两岸农田与村落。但每逢夏季暴雨频发,河水便如脱缰野马,水位迅速上涨,威胁沿岸安全。过去,面对突如其来的涨水,村民往往措手不及,只能临时组织撤离,混乱中常有遗漏与延误。

如今,这种被动的局面早已改变。每到春末夏初,镇上的广播便会准时响起,通知居民参加年度防洪演习。这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项持续多年的固定安排。就像农民春耕秋收一样,防洪演习也成了当地人生活节奏的一部分。

1. 演习中的角色分工

在演练现场,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有的负责敲锣通知邻里,有的驾驶小型救援艇在浅水区来回穿梭,还有的在高处设立临时观察点,用对讲机传递信息。孩子们也被纳入其中,扮演需要帮助的“老人”或“伤员”,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如何配合撤离。

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伯笑着说:“去年我当‘被困群众’,今年轮到我背‘小孩’过‘积水区’,感觉自己还挺有用。”这种角色轮换不仅增强了参与感,也让大家更清楚在真实情况中该如何行动。

2. 场景设置贴近现实

演习并非走过场。组织者特意选取了往年容易积水的低洼路段作为主场地,还在空地上堆起沙袋,模拟堤坝加固过程。甚至有人穿着湿透的衣服扮演落水者,由救援队员用绳索和浮具实施营救。围观的居民看得紧张又投入,仿佛真有一场大雨正在逼近。

有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每当“险情”发生,指挥人员并不直接下令,而是通过既定信号系统传递指令——一阵急促的哨音代表启动预案,三声短锣表示开始撤离。这些声音早已刻进居民的记忆里,比任何文字通知都更迅速有效。

二、从陌生到默契的成长轨迹

刚开始举办演习时,不少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参与。有人迟到,有人中途离场,还有人把救生衣当成拍照道具。组织者没有责备,而是用一次次真实的模拟让大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排练。

1. 一次意外促成转变

三年前的一次演习中,突降大雨,原本计划两小时的流程被迫延长。雨水让沙袋变得沉重,道路泥泞难行,部分队员体力不支。但正是这次“意外”,让所有人体会到真实环境下的艰难。那天结束后,许多参与者主动提出增加夜间演练和恶劣天气应对环节。

自那以后,演习内容不断丰富。新增了断电断网状态下的通信方式训练,加入了物资分发点的搭建练习,甚至连临时安置点的帐篷布局都经过反复推敲。每一次改进,都是从“假设”走向“实战”的一步。

2. 邻里之间的无形纽带

更深层的变化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过去,谁家有老人孩子、谁身体不便,往往只有近亲知晓。如今,每个小组都建立了“互助清单”,谁住几号院、有几个行动困难成员,全都清清楚楚。演习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一次社区关系的梳理与加固。

有位年轻妈妈说:“以前只知道对门姓王,现在连他家老爷子膝盖不好、需要搀扶都知道了。这种了解,关键时刻能救命。”

三、润物无声的安全网络

如今的小商桥,已不再依赖单一的预警系统或外部支援。这里构建起一张由普通人织就的安全网络,它不张扬,却坚韧;它不耀眼,却可靠。

1. 年轻力量的加入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他们利用手机建立微信群,实时更新演练动态,还制作短视频记录过程,让更多在外务工的乡亲也能了解家乡的准备情况。有个大学生甚至设计了一套简易标识系统,用不同颜色的旗帜代表不同级别的响应状态,大大提升了信息传递效率。

#不一样的早秋漫游季#

2.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学校也将防洪知识融入课外活动。孩子们在操场上用积木搭建“堤坝”,用塑料管模拟水流走向,玩得开心的同时,也悄然种下了应对风险的意识。有位老师说:“我们不教他们害怕洪水,而是教他们尊重自然,学会与之共处。”

3. 外地经验的借鉴融合

小商桥并未闭门造车。他们曾邀请邻县有经验的救援队前来指导,也派人去沿海地区学习台风应对措施。一次交流中,他们学到了“时间轴推演法”——把整个应急过程按分钟划分,精确到每个动作的时间节点。这种方法后来被简化为本地版“十分钟响应流程”,极大提升了协调速度。

今天的河边,依旧波光粼粼,垂柳依依。但在这份宁静背后,是无数双警觉的眼睛和一颗颗随时准备行动的心。防洪演习如同春天的播种,看不见立竿见影的收获,却在年复一年的坚持中,长成了抵御风雨的森林。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