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晚上对阵贝尔格莱德红星的比赛,中场哨声响起时,凯尔特公园球场的一些人可能还在回味上半场的胶着,但布伦丹·罗杰斯显然没这个耐心。换人牌举起,前田大然下,凯莱切·伊希纳乔上。这个决定,连当事人伊希纳乔自己赛后都承认,有点出乎意料。
他在接受TNT体育采访时说:“是的,有一点儿。但显然,教练必须做出决定,而我已经准备好上场了。”这话说得滴水不漏,职业球员的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儿”这个词,还是透露了真实想法。半场换人,尤其是在欧战赛场,通常意味着主教练对上半场的部署极不满意,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自我否定。
干我们这行十几年,听过太多教练把换人说成是“计划中的调整”。但半场就换下前锋,说白了,就是上半场的进攻思路行不通。罗杰斯没藏着掖着,他看到问题就立刻动手了。前田大然的全场飞奔和高压逼抢是他的标签,但当球队需要一个能把球送进网窝的人时,罗杰斯的目光显然投向了替补席上的这位尼日利亚前锋。这不算是什么复杂的战术棋局,就是一次简单直接的纠错。
伊希纳乔的上场效果立竿见影,尽管过程稍微有点波折。他先是错过了一次绝佳的近距离机会,那球被对方门将马修斯神勇扑出。赛后他自己也坦承:“作为一名前锋,你会觉得那种球肯定进了,但那确实是一次非常漂亮的扑救。”这种坦率挺难得的,没把责任推给场地或者别的什么。
好在,他很快就弥补了遗憾。第二次机会来临时,皮球直挂球门顶角,门将再神通广大也无能为力。从错失良机到锁定胜局,这中间的心理调整,展现了一个成熟射手的素质。这个进球不仅为凯尔特人带来了领先,也让罗杰斯的半场决策立刻显得无比正确。
说起来,伊希纳乔能来凯尔特人,本身就和罗杰斯有很大关系。他在采访中提到,加盟之前已经和“头儿”(gaffer)联系有一段时间了。这让我想起他们在莱斯特城共事的日子。当年正是罗杰斯给了伊希纳乔不少机会,后者也曾有过一段高光表现。这种基于过往合作的信任,是转会市场上任何数据模型都无法量化的。球员愿意追随一个懂自己、信自己的教练,这种故事在足坛并不少见。所以,当罗杰斯在半场需要一个终结者时,他脑海里第一个跳出伊希纳乔的名字,这再自然不过了。
这次换人,也让前田大然的位置显得有些微妙。他的跑动和投入毋庸置疑,但临门一脚的效率一直是外界讨论的话题。半场被换下,无疑会加剧这种讨论。不过,这就是现代足球,尤其是在罗杰斯这种强调技术和效率的教练手下,没有谁的位置是绝对稳固的。每个人都得拿出能说服人的表现。
伊希纳乔看起来适应得不错,他自己也说“很享受在凯尔特人的时光”,并且希望能有更多进球。一个开心且自信的前锋,对任何球队都是宝贵的财富。周三晚上的这个进球,对他个人而言是新篇章的完美开局,对罗杰斯而言,则是对他识人眼光和临场魄力的一次有力证明。这不仅仅是一个换人决定,更像是一次无声的宣言:他所信任的球员,终究会回报他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