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电池回收迎大洗牌!白名单将升级为许可制,格林美、乾泰技术、杰成新能源等率先突围

发布日期:2025-10-08 21:38 点击次数:73

来源:报废车回收拆解与再利用分会

9月12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中资环)总经理白春平透露:“到2027年年底,国务院将对白名单企业实行市场许可制和积分管理。”这一政策信号,标志着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即将进入精细化、强制化的新阶段。

白名单制度升级,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我国自2015年起实施动力电池企业“白名单”制度,旨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和技术升级。2018年以来,工信部已陆续公布五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共有156家入选。但随着产业规模扩大,现有制度逐渐暴露出部分企业“挂名不实”或缺乏实际回收能力等问题。此次即将施行的“市场许可制+积分管理”,意味着白名单将由指导性政策转变为强制性监管手段,推动行业走向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

与此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今年2月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提出构建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全生命周期可追溯。今年5月,工信部召开专班会议,要求以法治与标准强化全链条监管,重点打击非法拆解与无证经营。6月,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等六部门又联合发布公告,自8月1日起放开符合标准的再生黑粉自由进口,为产业补充关键资源。

海外法规趋严,绿色壁垒抬升

不仅国内监管日趋严格,国际市场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也不断升级。

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于2025年8月18日起正式实施,明确要求电池制造商(包括在欧销售的中资企业)履行EPR责任,涵盖注册、建立回收体系、数据披露和担保金缴纳等环节。

同时,法规还提出了碳足迹声明、可追溯标签和严格的回收率指标:到2027年,钴、镍、铜、铅的回收率需达90%,锂需达50%。美国等市场同样提高了绿色准入门槛,对出口企业的碳排放和回收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可以预见,全球电池企业必须加快构建闭环回收网络,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

国内市场扩容,产业竞争进入深水区

据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已达60万吨,预计2025年将升至80万吨,到2030年或突破500万吨。庞大的退役电池资源,正吸引资本和企业加速布局。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8月,国内涉电池回收企业存量已达18.83万家,其中近四成成立于近三年,市场竞争加剧。从电池到材料,锂电行业头部企业不断加码布局。

目前,深圳已有乾泰技术、杰成新能源、格林美、艾云动智慧科技、荣高晟新能源等5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白名单”。

乾泰技术作为唯一“区域服务中心”试点单位,具备柔性智能拆解能力,可推动退役电池在低速电动车与电网储能中的应用。8月28日,乾泰技术 与陕西交通城市矿产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联合构建西北地区规范化动力电池回收网络,提供回收一站式服务。

杰成新能源则已建立覆盖回收采购、仓储转运、梯次利用、整包利用、再生拆解、湿法冶炼、材料修复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布局,年处理能力行业领先,头部市场渗透率超90%,并获得深创投、江门国资、蚂蚁集团等机构数亿元战略投资,技术实力与规模优势显著。6月18日,第二届锂电池大会暨亿纬锂能24周年庆在惠州举行。会上,亿纬锂能联合杰成新能源,共同发布全球锂电回收网络平台。该平台通过全球化布局、数字化溯源、开放化合作,构建覆盖欧洲、北美、亚洲、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的回收网络,建立起从“电池回收”到“材料再生”的全价值链。

格林美突破了CTP电池包除胶与解耦技术瓶颈,实现过渡金属(Ni、Co、Mn回收率>99%)与锂(≥95%)的高效回收,2024年营收达332亿元。今年5月,格林美在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提到,动力电池回收前景市场广阔,锂、镍、钴关键矿产未来将靠循环主流供应,并提出到2027年实现600亿元的战略目标。

在动力电池企业层面,比亚迪已建立电池回收工厂,通过“生产—整车—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闭环延长电池寿命,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回收超1万吨动力电池;

亿纬锂能则提出到2030年回收规模达400GWh的预测,并布局全球化跨洋网络与数字化溯源平台,计划2028年实现12万吨回收产能。

宁德时代依托子公司广东邦普打造全球化回收网络,年处理能力达27万吨,镍钴锰金属回收率99.6%、锂回收率93.8%,2024年回收业务收入近287亿元;

国际车企同样加码回收。特斯拉副总裁陶琳透露,公司在全球已实现电池回收闭环,2024年提取出的再生材料可支撑约2.1万辆Model Y电池生产,其电池回收率超过90%。

随着国务院将白名单制度升级为市场许可和积分管理,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正加快向法治化、标准化、数字化迈进。海外法规的趋严,也倒逼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同步提升回收能力和碳足迹管控水平。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拐点”,从粗放式扩张走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