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2024年7月10日,华盛顿,北约75周年峰会把话挑明:未来一年各国给乌克兰至少400亿欧元军援,并由北约出面接手训练和军援协调。这个决定不是喊口号,是把账本摆在桌面上。因为这个,莫斯科也就看清对面要硬挺。接着看具体落地。
同一天,丹麦、荷兰确认首批F-16开始移交,乌克兰飞行员在罗马尼亚和丹麦的训练照常推进。战机来了,象征意义很足。可这更像换代启动,不是立刻翻盘。机场和防空怎么护,还是难点。
春夏之交,俄军密集打乌克兰电力设施,基辅、哈尔科夫限电反复出现。这不是一两天的停电,而是连带影响工业生产和军工维修。电网一弱,前线补给就跟着吃紧。同样,这也是俄方盯的要害。
6月的意大利普利亚,G7同意用被冻结俄资产的收益作担保,筹一笔约500亿美元的贷款给乌克兰。欧盟也决定把这笔收益的一大块用在买武器。听上去钱很多。结果还是要落到各国立法层面,流程不短。
4月,美国国会通过一揽子对外援助,其中对乌部分约608亿美元,堵上了前期的缺口。这让乌军在弹药、防空上先喘口气。美国进入大选季,后续拨款还要看政治分配。基辅不敢松手。
欧洲这边在加紧补课。捷克牵头做跨境采购,帮乌克兰找155毫米炮弹和火药,德国、法国、波兰的厂子都在加班。但战场消耗快,产能爬坡慢,是现实。关键零部件还卡在上游供应上。
俄方也在加码。工厂三班倒,无人机和滑翔炸弹的产量往上走。西方多轮制裁追着中东、中亚和东南欧的绕行通道打补丁。可这是一场拉锯,堵一条会冒一条。因为这个,时间对谁都不轻松。
6月中旬,瑞士布尔根施托克办了乌克兰和平峰会,俄方没到场,现场通过了一份声明,一些全球南方国家没有签字。会议把立场说清楚了。可没有对手坐在桌前,离实质谈判还差一截。接着看战场带来的压力。
夏季前线,哈尔科夫方向乌军主守,顿巴斯一线推进很慢,阿夫迪夫卡之后俄军也是寸土盯着挪。双方都不轻松。打成这样,更像比生产、比补给。谁的后方稳,谁就能多撑一天。
冬季还会来,电力、取暖、防空又是一关。北约国家承诺增加“爱国者”等防空拦截弹,做轮换支援。问题是,库存有限,补产周期长。结果就是要提前排班,把稀缺的东西用在刀口上。
美国对一些中国企业加了新一轮“涉俄军民两用”限制,欧盟也出了追加清单,中方明确反对。这不是上战场,是供应链拉扯。全球做零件的多,链条一长,监管就难。执法要点穴,不能一刀切。
红海这头,胡塞武装袭船不断,很多船绕好望角,运期变长,保险变贵。苏伊士的过境量掉下去,欧洲工厂等零件的时间被拉长。这听着离乌克兰远,其实不远。维修件晚到,战线的节奏就乱。
欧洲进入选举年,街头更关心的是电价、通胀、就业。政府要把账说清楚:钱花在哪,风险怎么控,工厂怎么保。讲明白了,援乌还能稳住。讲不明白,选票会用脚投票,政策就会摇。
最后说个现场。基辅一个普通小区的楼道里,晚上光线暗,几户人家在互相递移动电源,孩子抱着作业本蹲在台阶上写字。灯会亮多久,谁也不敢保证;下一轮停火谈判,真能在寒冬前推开一条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