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时任重要领导的林彪来到甘肃兰州进行视察。在机场的欢迎队伍中,他的目光忽然定格在一张熟悉的面孔上。林彪面露惊喜,快步上前,脱口而出:“你怎么在这?”被他一眼认出的,正是原第四纵队参谋长、开国少将李福泽。这一句充满意外的问询,不仅揭示了林彪的惊讶,也隐约透露出李福泽当时所从事工作的保密与特殊性。这位曾驰骋沙场的战将,究竟为何会出现在西北腹地,又在此肩负着怎样的国家重任?
文人下海,弃笔从戎
李福泽于1914年1月出生在山东昌邑县一个富裕的工商业家庭。他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八岁开始私塾,一直读了十五年书。在山东完成小学和一年初中后,他转入北京汇文中学完成中学学业。1935年,李福泽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次年又转入上海大厦大学专攻政治经济学。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面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李福泽深感不满,毅然决然地选择投身抗日洪流。同年9月,他前往延安陕北公学学习一个月,并下定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遵照党组织的指示,李福泽返回家乡。他以出国留学为由向父亲要来一笔巨款,随即用这笔钱在山东招募爱国青年,组建了一支抗日队伍,自任队长。
1937年12月,李福泽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人,自此开启了戎马生涯。1938年2月5日,他出任昌邑县军事部长,并参与领导了瓦城起义。起义胜利后,他出任八路军鲁东游击队指挥部参谋长。两年后,鲁东游击队被改编为山东纵队第一支队,李福泽被任命为团长,正式指挥军队。在淄河反顽战役中,他指挥部队攻克丝窝村,并一鼓作气攻占了18个山头。1939年11月,李福泽在五井村与400多名日伪军遭遇,他镇定自若,利用玉米地地形进行反击,除少数日军逃脱外,其余日伪军均被歼灭,此战被《大众日报》誉为“抗战以来最模范的战斗”。1940年9月,他率部继续反顽,击毙了山东顽固派头子秦启荣。1945年3月,李福泽奉命强攻蒙阴城,最终歼灭1300多名日伪军,成功解放了蒙阴城。抗战胜利后,他带领部队解放了根据地周围城镇,兵锋直抵济南郊区。同年10月,他奉命前往东北,在本溪、辽阳和鞍山等地留下了战斗的身影。1946年5月,李福泽出任第四纵队参谋长。
将军北上,大西北的“不速之客”
在东北战场,李福泽率领第四纵队奔赴宽甸,歼灭9000名国民党敌军,开创了东北民主联军全歼敌人一个师的先河。1947年5月,他出任安东军区副司令,在其正确指挥下,宽甸、安东和怀仁等城市相继被解放,多处解放区连成一片。在辽沈战役期间,李福泽部参加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他作为这场阻击战的主要功臣,亲自制定作战方案和兵力部署,率部坚守六个昼夜,顶住了国民党军的猛烈进攻,歼灭6000多名敌军,为锦州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津战役爆发前,第四纵队改编为东北解放军第41军,并被任命为先遣部队,李福泽率领41军提前入关进行准备。入关后,41军先是全歼国民党13军,后又转战张家口,配合兄弟部队围歼了5万多名敌人。1949年1月,李福泽奉命率部参与包围北平,待解放军部队入城后,他开始负责城内的卫戍工作。三个月后,部队经河南南下抵达湖南,李福泽率部参加了渡江后的第一场大战——衡宝战役。这场持续34天、横跨开国大典的恶战中,41军在李福泽的带领下,配合兄弟部队消灭了白崇禧的部队,奠定了解放军进军湘西的基础。西南和华南门户洞开后,李福泽又率部参加了桂林解放的战斗,并在战斗中俘虏了国民党第7军军长。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李福泽晋升为41军副军长,由于中南地区匪患猖獗,41军便被留在了中南地区肃清匪患。
剿匪工作完成后,李福泽进入中南军区作战处工作,负责整改和训练部队。1955年,因战功卓著,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获得了多枚象征着军人荣誉的勋章。随着国际冷战局势的复杂化和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党中央决定着手发展导弹和原子弹。1958年2月,酒泉导弹试验基地开始筹备。同年8月,孙继先出任解放军训练基地司令员,点名李福泽出任基地副司令。然而,李福泽却拒绝了这项任命,因为他从小在海边长大,梦想着能将精力投入到海军建设工作上,指挥战舰作战,对天上飞行的导弹兴趣并不高。孙继先三番五次邀请,均被李福泽拒绝,最终只得求助于肖华。肖华亲自奔赴广州军区,刚见到李福泽便严厉训斥:“调令已经下达有2个多月了,你为什么还赖在这?为什么不去上任?我不管你有什么情绪,马上收拾东西跟我走!”面对肖华的愤怒,李福泽感到十分愧疚,认识到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该按照个人意愿去选择。他随即踏上了前往酒泉导弹试验基地的路途。
火箭司令,人民至上
到达酒泉后,李福泽深刻认识到发展导弹的重要性,决定全身心投入基地的建设工作。他指挥全体官兵开荒种田,以自力更生的精神改造环境,克服了戈壁滩的地理和气候困难。不仅如此,李福泽还狠抓部队士兵的技术训练,为完成导弹实验任务,他大力开展学习技术的活动,助力人才培养。当时,基地有不少苏联专家,李福泽为了套取苏联专家的技术,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他经常自掏腰包请这些专家吃饭,每次都提前告知秘书要做好记录,不许饮酒。一旦苏联专家喝醉,李福泽便开始追问导弹的技术细节,得到的结果总能令他欣喜若狂,许多技术因此变得公开。久而久之,李福泽的积蓄所剩无几,只能买二锅头兑水请客,这种自制的酒对身体伤害颇大,李福泽因此患上了肝硬化。
1959年,全国遭遇大饥荒,导弹基地的部队和科研人员被疏散大半。就在聂荣臻准备将知识分子也撤走时,李福泽却强烈反对。他以英国莫塞莱专家的故事为例,劝诫聂荣臻要保护科研人才,聂荣臻恍然大悟,连忙请回了许多科研人员和知识分子。1960年11月,通过对苏联导弹的仿制,中国第一枚导弹的研制和试射工作相继完成,这是李福泽与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正是在此时,林彪在兰州视察,在前来欢迎的队伍中,他一眼便认出了李福泽。
在此之前,李福泽来到导弹试验基地的事,一直是保密的状态,林彪自然也并不知情。再次见到李福泽这位曾经的老部下,林彪感到十分惊喜,不由得关切地询问道:“你怎么在这里呢?”李福泽简单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林彪听完之后,一边点头,一边对李福泽说:“你是个大学生,这份工作很适合你!”1962年11月,随着孙继先被调离基地,李福泽开始担任基地的代理副司令。在接下来的16年时间里,李福泽一直奋战在基地,除了组织领导研制导弹之外,他还负责领导研制并试射了导弹核武器和东方红卫星,可谓是“两弹一星”工作的元勋,也因此赢得了“火箭司令”的美誉。
即便身居要职,李福泽依然心系官兵和百姓疾苦。刘亚楼前往导弹基地视察时,发现附近的沙枣树叶子都被人采光了,刘亚楼狠狠地批评了李福泽。被批评的李福泽起初心有不服,毕竟在酒泉种植树木比生孩子都难,没有人敢主动破坏。事后,李福泽才得知了具体情况,原来是因为部队的官兵吃不饱饭,只能撸沙枣树的叶子充饥。得知真相,李福泽默默流下了眼泪,并自我检讨说:“不怪你们,是我对不起大家,我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不久后,李福泽将此事汇报给了国务院,周总理立即派人给基地运粮。
然而,当粮食抵达一个车站时,几百名饥民一拥而上。作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李福泽闻讯后,当即命令部队打开车厢,将上面的粮食和干菜分给饥民和当地的老百姓。电话另一头的工作人员百感交集,哭着说道:“首长,这可是我们的救命粮啊,请您再考虑一下!”面对工作人员的质疑,李福泽愤怒地反驳道:“当年,要是没有老百姓,我们怎么能胜利?哪还会有我们的今天,立刻执行命令!”
结语
李福泽的一生,是知识分子投身革命、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典范。从富家子弟到戎马战将,再到隐姓埋名的“火箭司令”,他在每个历史关头都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科学远见和深厚的为民情怀。林彪的意外发现,只是他漫长而伟大生涯中的一个缩影。他不仅为中国的国防尖端科技奠定了基石,更在困境中,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