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写诗四万首,唯这一首意外走红,专家却说并非他所作
诗友们,今天咱们聊个“大八卦”——
乾隆皇帝,清朝著名“高产诗人”,一生写诗四万多首,数量碾压《全唐诗》,结果呢?只有一首《飞雪》混进了小学课本。更绝的是,专家们搓搓小手表示:“这诗啊,搞不好是纪晓岚代笔的!”合着乾隆爷的“代表作”,还是个“冒牌货”?
咱们今天就扒一扒:这首“乾隆牌”打油诗,凭什么红了200年?
---
一、乾隆的“诗坛人设”:勤奋学霸,还是注水狂魔?
乾隆写诗有多拼?平均一天1.5首,坚持60年不辍笔,连批奏折都要见缝插针吟两句。可惜啊,数量没换来质量。同时代的文人袁枚偷偷吐槽:“皇上写诗像撒豆子,满地都是,能吃的没几颗。”
为啥写这么多还不出名?
1. 职场限制:皇帝天天搞政务团建,哪有时间深入生活?写来写去不是“今天天气真好”,就是“我爱大清江山美”。
2. 模仿达人:乾隆最爱cos李白杜甫,可惜只学了皮毛。比如他写“春风杨柳万千条”,杜甫原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高下立判,像极了抄袭作业还抄串行的你。
3. 彩虹屁干扰:大臣们谁敢说真话?乾隆刚念完“朕新作如何?”,底下立刻鼓掌:“陛下秒杀苏轼!”(OS:这马屁拍得朕诗兴大发!)
---
二、《飞雪》走红之谜:童趣or摆烂?
来看这首争议神作: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诗友们先品品——
前三句像不像小学生数数?但最后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瞬间把雪花和芦花融为一体,画面感拉满,堪称“烂尾楼里藏了颗钻石”。
专家为啥怀疑是纪晓岚补刀?
野史记载,乾隆在西湖赏雪时卡壳,纪晓岚紧急救场补了最后一句。这事儿真假难辨,但对比两人风格:
- 乾隆:爱用“龙翔凤翥”“山河壮丽”等大词,翻译过来≈朋友圈晒加班配鸡汤。
- 纪晓岚:擅长抖机灵,比如“铁齿铜牙”怼和珅,最后一句的灵性确实像他的手笔。
你说气不气?乾隆四万首诗,唯一出圈的可能是别人写的!
---
三、从《飞雪》看乾隆的“诗歌经济学”
别看乾隆诗作质量参差,人家可是深谙“流量密码”:
1. 下沉市场:《飞雪》语言直白,小孩都能背,妥妥的古代短视频神曲。
2. 场景营销:雪景+皇帝巡游,放今天就是“乾隆vlog:西湖初雪打卡”。
3. 争议带货:被骂“打油诗”反而激发讨论,黑红也是红啊!
再说句大实话:乾隆的诗就像他的盖章癖——盖满名画显存在感,诗不行,但“乾隆同款”的噱头够足。
---
四、毒舌点评时间
1. 关于产量:四万首诗≈每天发三条朋友圈,坚持60年不屏蔽任何人,毅力可嘉,内容劝退。
2. 关于质量:乾隆的诗像自助餐——花样多,能吃饱,但吃完就忘。
3. 关于《飞雪》:如果真是纪晓岚代笔,那简直是“皇帝写歌,枪手打榜”的古代版!
---
结尾升华:诗坛“乾隆现象”给咱啥启示?
1. 别迷信KPI:写四万首不如一首戳心,流量时代更需要“飞入芦花”的灵光一闪。
2. 承认短板不丢人:乾隆要是少写点,多打磨,说不定真能出经典。强行跨界≈霸总非要当爱豆,翻车预定。
诗友们,你们觉得《飞雪》算好诗吗?
评论区聊聊,要是你给乾隆当“诗歌顾问”,会怎么拯救他的四万首“库存”?
(彩蛋:附赠乾隆真实诗作一句,自行体会:“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翻译:朕饿了,御膳房怎么还没上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