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经济学,可以解决一切敌人

发布日期:2025-09-11 23:04 点击次数:183

图片

文\景志祥

01管仲,被后人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头衔可谓不少,可在众多的头衔当中,世人却忘记了他另外一个头衔——经济学家。

管仲认为:万物通则万物运,万物运则万物贱,即:有市场就有贸易,自由贸易带来了更低的价格和利益的跨区域分享,市场价格体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自由贸易拥有让所有人变得更好的能力。管仲这个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可比亚当斯密早了2400多年。

下面我们看看这位经济学家的祖师如何用经济学来消灭齐国的劲敌鲁国。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齐国在管仲的努力下,迅速壮大,齐桓公一跃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基于国力和威望的提高,齐国开始打起了吞并鲁国的主意。

鲁国始封时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定陶一带,是名副其实的强国大国。

彼时的鲁国人才众多,疆域辽阔,加上文化兴盛,一度可以和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面对这样一个老牌强国,齐国也不敢轻举妄动,生怕一失足便是千古恨,可不打压一下这样一个大国,齐国的实力也不到提升,霸业得不到扩张,或多或少不符合齐桓公的野心,于是野心勃勃的齐桓公将这个难题抛给了宰相管仲,让他务必解决这个让人头疼的大难题。

作为“华夏第一相”的管仲很快就找到了破解之法。

其时的鲁国盛产一种名为“鲁缟”的织物,这是一种以薄细著称的白色生绢,因质地优良,深受各国青睐,为春秋战国时最紧俏的抢手货。

管仲了解这个情况后,下令让齐国富商和贵族大量进口鲁缟,一时间鲁缟价格飞涨,鲁国的老百姓一看,这玩意这么值钱,纷纷投身纺织业以求获取暴力,鲁国的纺织业立马突飞猛进,往年产量并不显著的鲁缟瞬间成为了鲁国第一大产业。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鲁缟”带来的暴力之中,一场看不见的经济风暴迅速席卷了鲁国。就在鲁国人人都忙着制造“鲁缟”来换取齐国钱财的时候,囤积了足够“鲁缟”的齐国,忽然叫停了这桩买卖。

不光如此,管仲还下令切断了对鲁国的粮食供应,这样一来,鲁国迅速陷入了粮食危机。由于鲁国百姓长期沉迷于纺织业,忽视了农业生产,从而导致了鲁国的粮食严重短缺,当齐国彻底切断了对鲁国粮食的供应时,由粮食短缺带来的连锁反应就在鲁国迅速蔓延了,最终鲁国原本安定的社会环境,因“鲁缟”这一经济商品,变得动荡不安。而齐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让鲁国进入了无法自拔的经济困境之中,再也无法和齐国叫板。

02

遭受同等待遇的还有楚国。

楚国和齐国一样是大国,其人民习于战斗之道,出兵攻打弄不好两败俱伤,不划算,可这样一个强大的邻居在侧,与齐国而言多少有些压力,于是齐桓公再一次将这个令人头疼的难题交给了管仲。

这位华夏第一经济学家再一次将打压鲁国时所用的经济手段完美的复制到了楚国的身上。其时,楚国地广人稠,山林密布,独特的地理环境给了楚国饲养梅花鹿的独特条件,让楚国的梅花鹿闻名天下。

套路还是一样的,管仲让齐桓公在齐国和楚国交接的边境上设了一座小城,并让齐桓公下令,让齐国的贵族花重金去购买楚国的梅花鹿,并四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此举造就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了,楚国梅花鹿的价格一路暴涨,一头好的梅花鹿卖出的价钱已经与数千斤粮食相同了,如此巨大的利润让楚国上下为之疯狂,尤其是楚王听说了这件事,十分高兴,拉着宰相的手说:“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禽兽者群害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管子·轻重戊》

金钱,是个人都喜欢,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而梅花鹿,不过是一头禽兽而已,楚国别的没有,梅花鹿多的是,现在齐国愿意花这么高的价钱来购买我们不需要的东西,这无疑是楚国的福气,这是老天爷让齐国来便宜我们,快快发出命令,让老百姓赶紧捕捉梅花鹿,好把齐国手上的财物给换过来!”

和鲁国一样,此时的楚国从上到下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早就掉入了管仲设计的经济怪圈里,当楚国人人都沉浸在捕捉梅花鹿来换取齐国的钱财时,却忽略了致命的一点——粮食。

因为人人都在做梅花鹿的买卖,导致楚国大片的良田荒芜,粮食收成不足前一年的三分之一,一看时机成熟了,管仲果断地命令齐国商人暗中收购楚国及周边国家的粮食。由于收粮价格高昂,楚国及周边国家的粮食几乎尽数流入齐国,如此一来,收拾楚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就在楚国还沉浸以大量梅花鹿赚取齐国钱财的美梦时,管仲悄无声息地亮出了自己的屠刀,他派人封闭关卡,不再与楚国通使。楚王以自鸣得意的心情开始经营农业,但粮食不是三个月内就能生产出来的,一时之间楚国内的粮食高达每石四百钱。齐国便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价钱自然高得离谱。

直到这一刻,楚王才明白“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是管仲打压楚国的经济手段,但为时已晚,楚国粮食危机数日内迅速爆发了,出不起大价钱的百姓饥肠辘辘,苦不堪言,为了活命,大量的难民开始投降齐国,所占人口竟占楚国总人口的十分之四,至此,楚国元气大伤,三年后,楚国就向齐国屈服。

03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楚国屈服不久后,齐国开始着手制服衡山国。

衡山国位于齐鲁之间,地域狭小,可这个横在齐国和鲁国之间的小国却盛产兵器,其打造的兵刃锋利无比,工艺之精湛,让诸侯各国叹服不已。

作为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对衡山国垂涎已久,动用武力,难免要费一番功夫,而且容易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齐桓公让管仲选择方案,身为宰相的管仲在经过一番思索后,最终选择了经济手段。

管仲在起兵前一年就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十个月后,燕、代、秦等国都跟着到衡山国收购兵器,可谓天下争购。一时之间衡山国的兵器生意遍地开花,和楚王一样,一看诸侯各国都将大把的银子送到自己家门口,衡山国君十分高兴,拉着宰相的手说:“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管子·轻重戊》

天下各国都争购我国兵器,可使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国君尚且如此,百姓自是不言而喻了,整个衡山国的百姓纷纷放弃农业转而打铁。

一场精心准备的贸易战就此悄无声息的展开了。

时间只是仙后推迟了一年,利害关系就显现出来了,齐国在管仲的安排下,开始到赵国购运粮食,赵国粮价每石十五钱,齐国却按每石五十钱收购。这个价钱毫无疑问是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导致衡山国在内的诸侯国都运粮卖给齐国,就在各国为发财欢呼的时候,齐国突然封闭关卡、停止收购粮食和衡山国兵器。

此时,衡山国已经无粮可用,兵器也差不多卖光了,又不能在别国买到粮食,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战场上败的精光,只得奉国投降了齐国。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很显然,管仲将这套理念很好的用于了经济学之中,不费一兵一卒而令鲁国、楚国屈服,衡山国灭亡,手段之高明可谓是亘古未有了。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