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十年来最具战略颠覆性的战斗机之一,歼-10C“猛龙”在世界舞台上一鸣惊人,不仅在实战中展现出强大的杀伤力,更以极高的性价比挑战长期垄断天空的西方平台。
本文是马来西亚《亚洲国防安全》网站于2025年8月27日发布的一篇文章,由本人翻译、编辑并分享给大家。翻译此文章只是为了转述外国人员表达的一些看法,并非本人观点,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歼-10C
曾经被西方嘲笑为“中国仿制版F-16”的歼-10,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款经过实战检验的“四代半”多用途战斗机,能够与美国F-16V、法国“阵风”等一线战斗机正面抗衡,甚至在特定作战任务中对欧洲“台风”战斗机等平台构成挑战。
歼-10CE
在2025年的印巴充冲突中,巴基斯坦飞行员驾驶歼-10CE(歼-10C的出口型号),击落多架包括“阵风”和苏-30MKI在内印度先进战斗机,惊艳的实战首秀震惊了全球防务市场,从华盛顿到新德里,在各大战略圈内引发了轩然大波。
这是现代空战史上,中国自主研发的战斗机首次与西方战斗机正面交锋,并取得确认击杀的案例,打破了长期以来外界对中国战斗机“性能不及西方”的固有认知,改写了全球空中力量平衡的格局。
歼-10C作为一款致命且可靠的平台,标志着中国在出口高端军事装备方面日益增强的自信,象征着从国防技术进口国向全球军火强国转型数十年的努力翻开了新篇章。
这一转变也反映了国防工业基础的日趋成熟,歼-10C凝聚了中国在发动机、航电与精确制导武器等领域数十年的自主投入,摆脱了此前对俄罗斯供应商的依赖。
对于那些受西方制裁限制、国防预算吃紧或者不愿受到欧美军售附加政治条件的国家而言,歼-10C正在迅速成为“首选战斗机”。在这个成本、性能与战略自主性比面子更重要的两极分化全球军备竞赛中,歼-10C具备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歼-10C价格仅为西方同代战斗机的一半,而且能够配备霹雳-15超视距空空导弹等先进武器,这对力求在不增加国防预算负担前提下实现机队现代化的亚洲、中东和非洲空军具有特殊吸引力。
“猛龙”起源
歼-10项目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寻求用一款现代化、多用途高机动战斗机取代已经过时的歼-7机队。1998年,歼-10原型机首飞,量产型号歼-10A于2004年正式进入空军服役,这被视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分水岭。歼-10C于2018年正式服役,凭借着超越西方及俄制战斗机的航电系统和武器系统,跻身四代半战斗机行列。
歼-10A
最初的歼-10依赖俄罗斯的AL-31FN发动机,但到2019年,歼-10C已经全面换装国产的涡扇-10B发动机,标志着中国关键航空航天技术自主化取得重大突破。发动机的更换不仅仅是一次技术调整,还表明中国不再依赖俄罗斯供应商,有能力维持本土军事航空。
技术核心
歼-10C是一款单发中型多用途战斗机,专为夺取空中优势、执行精确打击和侦察任务而优化,采用鸭翼式三角翼布局、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DSI)和电传飞控系统,在近距离格斗中拥有卓越的机动性。
歼-10C战斗机的最大速度为1.8马赫,作战半径1250公里,具备远程打击与超视距空战能力。核心航电是一部有源电子扫描阵列 (AESA) 雷达,探测距离超过200公里,并兼容霹雳-15超视距空空导弹。
歼-10C战斗机拥有11个挂点,有效载荷7吨,可携带各种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制导炸弹和战术吊舱。座舱配备大视角平显、头盔显示系统和多功能显示屏,为飞行员提供网络化、信息融合的作战画面。
霹雳-15导弹优势
歼-10C战斗机的王牌武器是霹雳-15超视距空空导弹,最大射程在200至300公里之间,超越许多西方同类产品。霹雳-15采用有源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导引头,抗干扰能力极强,专为远程拦截高价值目标(如预警机、加油机、打击编队)而设计。
相比之下,美国AIM-120D空空导弹最大射程为180公里,欧洲“流星”空空导弹为200公里,俄罗斯最新的R-77M空空导弹最大射程约为190公里。在现代空战中,“先发制人”的导弹往往决定胜负,这使歼-10C战斗机成为超视距猎手。
霹雳-15还能与空警-500等预警机协同作战,实现“A射B导”,即一机发射、另一机中途修正。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可在末段提供额外推力,使目标难以通过最后规避动作逃脱,扩大“不可逃逸区”。
此外,霹雳-15还具备“被动锁定干扰源”能力,可将敌方战斗机的电子战干扰作为信标加以利用,这种能力对严重依赖电子吊舱和干扰技术生存的西方战斗机构成特殊威胁。
“猛龙”展翼
歼-10C完成了一段非凡历程,从国内自主研发项目成长为影响现实冲突的世界顶级战斗机。在2025年印巴冲突中的首秀,使“猛龙”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本十年最具影响力的战斗机之一,从此不再是所谓的“廉价仿制品”,而是能与西方设计抗衡的、经过实战检验的先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