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场面一度非常尴尬。美国防长赫格赛斯直接点名中国,就台海问题放狠话,说要是大陆动手,美国会“毫不犹豫地干预”。这话说得斩钉截铁,一下子把地区局势的火药桶又往点着了的火柴边上挪了挪。
这种公开场合的叫板,其实就是中美战略竞争摆到台面上的一幕。这些年,华盛顿的对华政策就像个精神分裂的病人,一边喊着“国家安全”到处制裁,搞得TikTok海外博主都得转战小红书,让小红书下载量一夜飙升;另一边又反复念叨“不能脱钩”,得和平共处。这种拧巴的状态,说白了就是看着对手一天天壮大,心里又急又没办法。
赫格赛斯话音刚落,中方代表团的胡钢锋少将立刻就怼了回去,说他讲的都是“纯属虚构”,纯粹是在“挑起冲突”。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也跟着补刀,说美国才是那个到处惹是生非的“搅局者”。不过,外交辞令你来我往,终究是嘴皮子上的功夫。真正让人好奇的是,到底是什么底牌,让中国敢在世界头号强国面前这么有底气?
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赫格赛斯在香会上的那番讲话,听起来确实吓人。他把中国描绘成一个想当“亚洲霸主”的野心家,随时准备用武力改变现状,然后呼吁亚洲的小兄弟们赶紧多花钱买武器,抱紧美国的大腿一起对抗中国。这套说辞,就是想把“中国威胁”的帽子扣死,把自己打扮成和平的守护神。
但这套剧本的漏洞实在太多。胡钢锋少将的反驳很直接,就是你美国在制造分裂。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干脆在网上发文,直接点破:到底是谁天天把攻击性武器部署到南海,拉着盟友搞军事演习,把这片海域搞得乌烟瘴气?大家心里都有数。
最讽刺的地方在于,这位在台上慷慨陈词的赫格赛斯部长,自己之前就承认过,美军内部搞的几次台海冲突兵棋推演,结果都是美军输了。他甚至亲口说过,解放军的高超音速导弹技术,已经有能力把美国的航母战斗群送进海底。这种公开叫嚣和私下认怂的巨大反差,让他的威胁听起来特别心虚。
这种行为与其说是战略威慑,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走夜路时吹口哨给自己壮胆。它暴露了美国现在的一个核心困境:调门喊得越来越高,但手里的牌却越来越不好使,连自己都开始怀疑到底能不能打赢了。
战争,其实是算盘和流水线的事
现代战争到底靠什么打?看看俄乌战场就全明白了。那已经不是几件高科技武器就能决定胜负的时代了,而是一场工业产能和后勤能力的无情消耗。谁的工厂能24小时不停地生产炮弹,谁的运输队能把物资送到前线,谁才能耗到最后。在这件事上,美国人自己都看得很清楚。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一份报告,就等于给华盛顿的鹰派们泼了一盆冷水。报告说得很明白,真要在台海打一场持久战,美军最后很可能会因为工业跟不上而输掉。报告里提到了中国的三个让美国头疼的“关键优势”。
第一,就是恐怖的工业制造能力。2023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占了全球35%,今年又涨了5.7个百分点,这个数字比全球第二名到第二十名加起来还多。更别提,中国一年的钢铁产量就超过了世界的一半。这种规模反映到军工上,就是导弹和战斗机的生产线可以靠着自动化全天候运转。这和整个北约连乌克兰的炮弹都供不上的窘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是后勤运输的人力优势。打一场跨太平洋的战争,后勤就是生命线。CSIS报告里有个数据很扎心:美国登记在册的商船水手还不到一万人。而中国的这个数字,大概是美国的200倍。真打起来,谁能保证物资补给源源不断,答案不言而喻。
第三,是对战略资源的绝对控制。现在的高科技武器,从F-35战斗机到精确制导炸弹,都离不开稀土。而全球98.8%的镓、59.2%的锗,还有好几种关键的重稀土,生产几乎都被中国垄断。这张牌一旦打出来,等于直接掐住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脖子,再先进的武器也可能变成一堆造不出来的废铁。
有了强大的工业底子,中国还干了两件大事,一件对外,一件对内,共同筑起了一道让外部压力难以逾越的城墙。对外是建立起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区域拒止”能力,对内则是修炼“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内功。
“区域拒止”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说白了就是在自己家门口划下一道红线,通过部署足够强的军事力量,让美军进来就要付出惨重代价,最好是连想都不敢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的军队现代化进程快得惊人。海军已经有了“辽宁”、“山东”、“福建”三艘航母和四艘大型两栖攻击舰,空军的歼-20、歼-35隐形战机也已经不是秘密。
真正的杀手锏,还是那些被称为“航母杀手”的“东风”系列和“鹰击”系列导弹。它们的存在,让任何想靠近中国海岸的大型舰队都得掂量掂量后果。再加上能覆盖全球的东风-41这类洲际导弹,构成了最后的战略底线。中国奉行“主动防御”,意思是我不打第一枪,但谁敢动我,就得准备好承受雷霆反击。
不陪你玩了,我们自己循环
如果说“区域拒止”是挡在外面的盾牌,那“国内大循环”就是强健自身的内丹。这个战略的核心思想很简单:既然外部环境越来越不稳定,美国动不动就要“脱钩断链”,那我们就把发展的重心更多地放到内部来。靠着自己庞大的市场、不断升级的消费和技术创新,来保证经济的稳定运行。
这招其实不是第一次用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一轮“家电下乡”就成功拉动了内需。现在的新一轮“以旧换新”,目标已经从冰箱彩电变成了智能手机、高端电子产品。这说明中国的内部市场本身就在升级,有能力消化自己的高科技产品。这个战略的意义在于,它让中国经济有了更强的韧性,就算外部制裁再严厉,也能依靠内部的活力稳住阵脚。
香格里拉的这场交锋,最终指向的是中美两国之间实实在在的实力比拼。口头上的威胁再响亮,也无法改变力量天平正在变化的现实。
中国依靠其强大的工业能力、坚固的区域防卫体系和富有韧性的内循环经济这三张“底牌”,正在重塑这场大国博弈的规则。它表明,单靠制裁和军事恐吓来阻止一个大国发展的时代,可能真的要结束了。中国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战略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