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的辞行拜会,意外成为一场外交风向的试水仪式。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会晤中的表态,堪称近年来对华关系最清晰的“纠偏信号”——“南海问题并非菲中关系的全部”“不让南海争议定义两国关系”“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每一句都像精心校准的外交砝码,重重压向地区战略天平。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紧急表态”的时机:就在美军舰艇频繁闯入南海、美日菲三边军事合作升温的背景下,马科斯突然强调“通过对话协商管控分歧”,甚至主动重提“其父老马科斯开创的对华友好”。这种带有历史纵深的表态,显然不止是说给北京听,更是对某些域外力量的隔空回应。
南海争议降温?菲对华政策出现微妙转向
“管控分歧”一词,在此次会谈中被双方反复强调。与上半年菲方在仁爱礁、黄岩岛等问题上的强硬姿态相比,马科斯此次表态明显趋向务实:一方面承认“当前关系面临困难”,另一方面将南海问题框定在“局部矛盾”范畴,试图避免全局性对抗。
这种转变背后,是菲律宾国内日益清晰的经济现实:中国连续多年是菲最大贸易伙伴,榴莲、椰子等农产品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而南海冲突若升级,首当其冲的将是菲渔业、旅游业等民生领域。马科斯政府显然意识到,在“地缘政治站队”与“经济民生维稳”之间,必须寻找平衡点。
台湾问题成试金石,菲方承诺暗藏玄机
马科斯特别提及“菲律宾是最早承认一个中国的国家之一”,并承诺“恪守一个中国政策”。这一表述在美菲军事合作深化的背景下尤显关键——近期美军获准使用菲律宾北部临近台湾的军事基地,已引发中方高度警觉。
菲方此次主动“交底”,既是对历史承诺的重申,也可能意在预先消除误判风险。毕竟,若台海局势生变,菲律宾作为地理邻国,任何选边站队都将直接冲击自身安全。马科斯的表态,某种程度上是在为可能的地缘危机设置“防火墙”。
建交50周年窗口期,中美博弈下的菲律宾抉择
2025年正值中菲建交50周年,马科斯强调“延续菲中友好”,并鼓励“加大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显然希望借助周年契机重启双边关系。但这一愿景面临双重挑战:
其一,美国对菲影响力仍深入军政体系,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等架构决定了马科斯的对华政策难以完全“自主调头”;
其二,菲律宾国内亲美势力与民族主义情绪交织,任何对华缓和举措都可能被炒作成“妥协投降”。
马科斯而今的“稳舵”尝试,实则是走在中美战略竞争的钢丝上。
黄溪连的外交遗产:低调务实埋下转机
此次辞行的黄溪连大使,在任期间历经中菲关系跌宕起伏。其“通过对话协商管控分歧”的坚持,与马科斯如今的表态形成呼应。值得注意的是,黄溪连在告别时特别提醒菲方“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似有所指——或许正是担忧菲国内亲美势力借台海议题绑架外交政策。
大使的离任,反而成为检验菲方诚意的契机:若马科斯政府能真正“相向而行”,黄溪连任期内的耕耘或将成为中菲关系转圜的伏笔。
结语:一场拜会,三重博弈
这场辞行拜会,表面是外交礼仪,实则是三方博弈的缩影:中国以“建交50周年”推动关系回稳,美国试图以同盟体系牵制菲律宾对华靠近,而马科斯政府则在夹缝中寻求利益最大化。
马科斯的“罕见措辞”,既是对国内经济压力的回应,也是对地区冲突风险的管控。当中菲关系迎来半个世纪节点,能否真正“不让南海争议定义双边关系”,考验的不仅是马尼拉的政治智慧,更是整个东南亚的和平未来。#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