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杨得志上将回忆抗美援朝战争经历时的话,参谋人员对那段历史印象极为深刻

发布日期:2025-09-18 07:17 点击次数:164

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参考来源:《杨得志回忆录》、《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抗美援朝战争史料》等

1988年秋天,北京西山脚下的一间朴素会议室里,几位年迈的老将军正在为撰写抗美援朝战争史整理资料。

当时已经78岁的杨得志上将坐在那里,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作战地图,目光凝重地望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

"老首长,您还记得那年冬天在三八线附近的那次突围吗?"一位参谋人员小心翼翼地问道。

杨得志缓缓抬起头,沉默了良久,然后说出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震撼的话:"那一仗,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生死一线。

不是怕死,而是怕对不起那些跟着我的孩子们。"

这句话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几十年后,当年的参谋人员回忆起来仍然热泪盈眶?

【一】雪夜中的生死抉择

1950年12月的朝鲜半岛,寒风刺骨,雪花纷飞。

杨得志作为第19兵团司令员,正率领部队在西线战场与联合国军展开激烈交锋。

那是抗美援朝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之一,志愿军面临着装备悬殊、补给困难的严峻考验。

这天深夜,兵团指挥部设在一个废弃的朝鲜民房里。

昏暗的油灯下,杨得志正和参谋们研究作战方案。

外面的温度已经降到零下二十多度,呼出的气息瞬间结成冰霜。

"司令员,敌军已经完成对我部的三面包围,只剩下北面还有一条退路。"

作战参谋指着地图汇报道,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紧张。

杨得志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窗边,透过破旧的窗纸看着外面漫天的雪花。

此时的第19兵团已经深入敌后,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三天了。

弹药即将耗尽,伤员越来越多,而敌军的包围圈正在一步步收紧。

"撤退容易,可是那些还在前线坚持的兄弟部队怎么办?"杨得志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咱们一撤,整个西线的防御就垮了。"

参谋长劝道:"司令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咱们先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再反击。"

杨得志摇摇头,走回地图前,手指在上面轻轻划过:"你们看,这里、这里、还有这里,都是咱们的兄弟部队。

他们还在那里拼命,等着我们的支援。

我杨得志如果现在跑了,以后还有什么脸去见彭总?还有什么脸去见那些牺牲的战士们?"

【二】一个决定改变战局

就在这时,通信员跑进来报告:"司令员,收到友邻部队的求援电报,他们被敌军重兵包围,请求火力支援!"

屋子里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此时的第19兵团自身难保,哪里还有余力去支援别人?可是,战场上的兄弟情义又岂能置之不理?

杨得志在屋子里来回踱步,每一步都显得沉重而坚定。

多年的征战经验告诉他,这种时候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关系到成千上万战士的生死。

"传我命令!"杨得志突然停下脚步,声音清晰而有力,"集中所有火炮,向敌军指挥部实施火力突击!同时,派出精锐部队,分三路突围支援友军!"

参谋们都愣住了。

按照常规战术,被包围的部队应该选择最薄弱的环节突围,保存自己才是第一位的。

可是杨得志却要主动出击,这简直是在拿整个兵团的命运做赌注。

"司令员,这样做风险太大了!"作战参谋忍不住劝阻。

杨得志转过身,那双经历过无数战火洗礼的眼睛闪烁着坚毅的光芒:"风险大?不冒这个险,咱们的兄弟部队就完了!我杨得志宁可承担败仗的责任,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战友们被围歼!"

那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杨得志的这个"疯狂"决定最终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为什么多年后,当年在场的参谋人员回忆起这件事时,仍然说那是他们见过的最震撼人心的指挥艺术?

更让人好奇的是,杨得志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还说了另外一句话,这句话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役的走向,甚至改变了志愿军在西线战场的被动局面。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在那个绝望的夜晚点燃希望之火的?

【三】那句改变一切的话

就在杨得志下达攻击命令之前,他把所有在场的指挥员叫到跟前,说出了那句让所有人都永生难忘的话:

"同志们,今天晚上,咱们要么全部回家,要么全部留在这里。

但不管怎样,咱们都要对得起胸前的军徽,对得起身后的祖国!"

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整个指挥部里鸦雀无声。

许多久经沙场的老战士眼中都闪动着泪花。

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司令员的决心,也明白了什么叫做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参谋长后来回忆说:"那一刻,我们都被司令员的气魄震撼了。

不是那种慷慨激昂的演讲,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坚定。

我们突然明白,跟着这样的领导,死都值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

第19兵团不仅成功突出重围,还在突围过程中重创了敌军主力,为友邻部队的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次行动彻底打乱了敌军的作战部署,迫使他们放弃了对志愿军西线的全面包围计划。

【四】真正的指挥艺术

战斗结束后,彭德怀专门发来电报表扬第19兵团的英勇表现。

可是杨得志却把所有的功劳都归给了部下。

他说:"这一仗打得好,不是我杨得志有多大本事,而是咱们的战士们有血性,有担当。"

多年后,当年的通信参谋回忆起这件事时说:"那天晚上我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指挥艺术。

不是坐在指挥部里纸上谈兵,而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敢于承担责任,敢于为战友拼命。

杨司令员那句'要么全部回家,要么全部留在这里',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他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那场战斗后,第19兵团的声威传遍整个朝鲜战场。

但更让人敬佩的是杨得志的人格魅力。

他从来不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指挥官,而是把每一个战士都当成自己的兄弟。

作战参谋张明(化名)回忆说:"有一次我们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发生分歧,我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些激动。

其他人都觉得我太放肆了,可是司令员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认真听完了我的分析,最后还采纳了我的建议。

那一刻我真的被感动了,这样的领导,你能不为他拼命吗?"

【五】永远的记忆

1988年那次座谈会结束后,已经离休多年的杨得志把当年的参谋们都留了下来。

他说:"你们跟着我在朝鲜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

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我到现在还记得每一个人的名字。"

说着,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老旧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数百个名字。"

这是我当年在朝鲜时记下的,每一个都是咱们的好兄弟。

他们没能看到祖国的建设成就,没能享受到和平的生活,但他们的功绩永远不会被忘记。"

那天晚上,几个老战友一直聊到深夜。

当年的参谋处长感慨地说:"跟着杨司令员打仗这么多年,我学会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当领导的,永远要把部下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这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一个军人最基本的品格。"

【六】历史的启示

今天回顾那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志愿军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选择坚持?

杨得志上将在晚年时曾经说过:"我这一辈子打了无数仗,但最让我自豪的不是打赢了多少战斗,而是我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跟着我的战士。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

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

这就是一代军人的胸怀和担当。

他们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这种精神,不仅在战争年代闪闪发光,在和平建设时期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年跟随杨得志征战朝鲜的参谋们,后来大多成为了军队各级领导干部。

他们把从杨得志身上学到的品格和精神传承下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军事人才。

正如其中一位老将军所说:"杨司令员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打仗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

这些东西,比任何军事教科书都更宝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些闪光的精神品质永远不会过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这种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需要这种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品格。

这或许就是杨得志上将和他那一代军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