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衡是不是又与家人发生争执了?”
北戴河的警卫部队,负责林彪安全的8341部队,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接到林立衡的紧急报告,声称叶群和老虎意图将林彪带走,并要求部队立刻采取应对措施。他们能轻易相信这一消息吗?若林立衡的报告失实,警卫人员若贸然行动,其政治后果将极为严重。若情况不实导致事故,林立衡身为林彪的女儿,恐怕不会受到严厉惩罚,但其他人则可能因这起重大政治事件而承担严重责任。
林彪的警卫员李文普理应无权阻止林彪出行,北戴河的警卫部队亦须将此事上报至北京,而北京的回应也唯有审慎行事。周恩来亦需格外小心应对,一方面是严格控制飞机不得起飞,另一方面则是劝阻叶群避免夜间飞行——终究林彪的地位高于他,是“副统帅”。归根结底,这关乎中央政治关系的重大事宜,涉及周总理在内的每一位相关人士,均无法承担此重任。
1966年10月1日,林豆豆在天安门广场向毛主席庄严敬礼。
李作鹏、林豆豆夫妇
林彪元帅的肖像照在博物馆展出,其长女林晓霖便在此前驻足,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林豆豆报告中央警卫团的目的是什么?
依照林立果在北京的指令,他们原计划于次日一早启程前往广州。周宇驰、于新野、王飞、胡萍等人正忙碌于南下所需的飞机调度事宜。然而,由于林立衡向中央警卫团上报了相关情况,原本的安排瞬间变得混乱不堪。周恩来得知此事后,立即追查256号飞机的下落,并掌控了西苑机场的飞机,致使南下广州的行程被迫取消。在此背景下,林彪一家匆忙做出了逃往苏联的决定。从地理距离上分析,向南至香港相距两千多公里,而向北抵达外蒙古则仅需700公里。显而易见,北逃成为了林彪家族在紧急情况下逃亡的首选路线。
林豆豆的“九·一三”观点核心内容指出,林彪在服用了安眠药沉睡之际,在无法自主的状态下,遭叶群与林立果绑架离去。在1971年9月12日当晚,她向中央警卫团报告时,明确提到叶群和老虎意图将首长带离。然而,她在玉泉山撰写的材料则否定了绑架的说法,对“九·一三”事件前后情况进行了较为真实的描述。不过,此后林立衡的叙述多次出现波折,不断为绑架说增添新细节。绑架说的正式版本,最早源自林立衡及其丈夫张清林于1980年3月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提交的关于“九·一三”事件的申诉材料。在“两案”发生后,林立衡和张清林对提交给中纪委的“九·一三”申诉材料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形成了她自己的“九·一三”理论。
9月7日午时,林立衡一行乘坐三叉戟飞机抵达北戴河。抵达后,林立果即刻与她交谈,透露了叶群与林彪密谋外逃的机密,并要求她一同前往。林立衡闻言心绪不宁,遂将此事告知未婚夫张清林及贴身警卫、空军保卫部副处长杨森。张、杨二人随即向林办警卫科副科长刘吉纯通报,并要求其采取相应措施。刘吉纯随即向其直属领导李文普汇报。李文普在林彪身边服务已久,对于林家的种种传闻已司空见惯,对此消息持怀疑态度。8日,林立果再次向林立衡透露了密谋加害毛泽东的新计划,并在当晚返回北京策划政变。林立果离去后,林立衡陆续与林彪的内勤张恒昌、陈占照,以及李文普等林办工作人员交谈,叮嘱他们提高警惕,防范叶群和林立果将林彪带走。然而,她始终未将此事告知林彪,亦未向在北戴河负责林彪安全的8341部队汇报。直至12日晚,林立果从北京返回北戴河,林立衡察觉到情况异常,于当晚22时半左右赶至中央警卫团二大队,报告称叶群、林立果在外头行事不轨,已无法在北京立足,意图劫持林彪前往异地。她要求警卫部队确保林彪安全,不得被劫持。北戴河林彪的警卫部队立即将林立衡所报情况通过电话报告至北京,此举揭开了林彪、叶群、林立果匆忙逃亡的序幕。事后,林立衡对中央警卫团接到报告后未能采取行动表示不满,实则她在处理林彪出逃问题上的做法,令警卫部队处于难以作为的境地。
为何未及时报告警卫部队?
这里的问题是:林立衡在7日中午就知道了林立果企图谋害毛泽东、劫持林彪外逃的计划,为什么她只是在林办的几个工作人员那里兜圈子,而自己不向林彪告发叶群、林立果呢?为什么直到12日晚上才去向警卫部队报告?
林立衡是否因为担忧林立果可能对她不利而不敢揭露真相?当林立果在7日告知她时,若林立衡选择报告,确实存在被报复的风险。然而,到了9月8日晚,林立果已返回北京,正策划刺杀毛的行动,这种报复的可能性也就不复存在。实际上,林立衡与林彪的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是在林立果离开之后发生的。这表明她的担忧是没有根据的。
难道是叶群阻止了林立衡单独与林彪见面,致使她无法向林彪汇报情况吗?事实上,在北戴河的时光里,林立衡作为林彪的女儿,本有机会单独与他会面。9月10日那天,张清林和张宁去山海关游玩,林立衡因身体不适未能同行,于是她前往林彪的住处,并与父亲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但她并未向林彪透露任何信息。叶群和林立果企图绑架林彪逃亡,这是一件重大事件,她为何不亲自向林彪说明?一旦林彪发出指令,整个林办以及北戴河的警卫部队都将遵从他的命令。这是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为何林立衡没有采取这样的行动呢?
林立果所言含糊不清,令林立衡难以辨明真伪,因而未敢轻易向林彪告知。那么,在9月12日晚,当她向北戴河警卫部队通报叶群、林立果意图绑架林彪逃亡的消息时,她对事态的严重性已有明确认识。然而,她却建议不直接告知林彪,也不通知直接上司汪东兴,更不应打扰周恩来,而是由警卫部队自行将叶群、林立果控制,防止其逃离。这一建议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林立果在9月7日、8日两天给林立衡谈话中,确实是有吹牛和吓唬她的情况。但他说的要从广州跑香港、外逃苏联,以及策划要在南方谋害毛泽东,在事后看也都是真的。林立果吓唬林立衡的目的,无非就是要她听命,能跟他们一起跑。而在以后的5天多时间里,林立衡一不给林彪报告,二不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事态,只是在林彪身边少数几个工作人员那里兜圈子,要他们“提高警惕”,“保护好首长”,发现异常情况向她报告。靠这几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能起到阻止林彪出行的作用吗?说到底,这个耽误时机的主要责任,只能是在林立衡自己,其他人都是担不起的。
周不信林报告。
“林立衡是不是又与家里发生了争执?”
林彪视察空军专机师
北戴河的林彪警卫部队8341,出乎意料地接到林立衡的紧急汇报,声称叶群和老虎企图将林彪带走,并要求部队立刻行动。他们能够轻易相信这个消息吗?假如林立衡的汇报是虚假的,而警卫人员未经核实就擅自采取行动,其政治后果将是极为严重的。若情况不实导致意外事件,林立衡作为林彪的女儿,可能不会受到严厉惩处,但其他人则可能因这起重大的政治事故而面临严重的责任。
林彪的警卫员李文普无权阻止其出行,北戴河的警卫部队理应向上级汇报,而北京方面的回应也需审慎应对。周恩来亦需小心翼翼,一方面需禁止飞机起飞,另一方面要劝阻叶群避免夜间飞行——毕竟林彪是位高于他的“副统帅”。这关乎中央政治的重要事宜,周恩来等人均难以承担相应责任。林彪逃亡之事出乎意料,令人难以置信,无论是北戴河警卫部队还是北京,均未预料到这位“副统帅”竟会背叛国家而出逃。从林立衡在12日晚22时30分报告至13日零点22分林彪等人强行起飞,仅有短短两个小时。在这期间,需处理的任务繁重:需向上级请示、核实情况、甄别真伪、决定适当的应对措施。尽管处理过程可能手忙脚乱、犹豫不决,但这种情况在紧急情况下是可理解的,不算明显失职。
“若8341部队在北戴河秘密处置叶群、林立果而不向北京通报,林彪或许便能保全自身。”此观点颇有道理。
林彪是否知情出逃一事?
核心疑问在于,林彪是否知晓其出逃计划?林立衡多次宣称林彪对她有深厚的爱,却未向其透露此事。若林彪只需一句话便能化解问题,那么林立衡为何要四处奔走求告?这种疑点是否意味着林立衡实际上知晓林彪的态度,因此不敢直接告知他?在“九·一三”事件前,叶群多次与林彪交谈,迹象显示她曾向林彪透露了出走的念头。张宁的《自我剖析》以及林立衡的“九·一三”陈述材料,尽管均是以维护林彪形象为出发点,却也揭示了林彪事先对叶群外逃计划有所了解。
9月12日晚,叶群与林立果前往林彪住所进行秘密会面,内勤人员听闻他们建议林彪逃往香港,立即将此事告知林立衡。林彪虽未发表言论,但其沉默本身即是一种态度。在后续事件中,林彪未采取任何措施制止叶群、林立果,反而自行登上逃亡车辆;途中,李文普停车并试图询问,甚至开枪,而8341警卫部队则回击;此类严重事件发生时,林彪均未作出任何回应。抵达机场后,他甚至亲自使用简易舷梯进入机舱。直至256号飞机紧急起飞,耗时近20分钟艰难转向北方。这一切,难道仅仅是林彪服用“反向思维”特供药物后产生的副作用吗?
显然,即便按照林立衡的个人说法,林彪逃离时的“被绑架论”和“受骗论”也显得缺乏说服力。在处理林彪逃离事件时,林立衡将这一重大难题轻易推给了事先完全不知情的警卫部队,在如此短暂的两小时内,他们怎么可能施展回天之力?事实上,由于林彪是“副统帅”的身份,警卫部队以及山海关机场的人员均不敢擅自阻拦。若是换作他人,早已被阻止。因此,在林彪外逃事件中,林立衡无疑是最关键的意外因素,即便毛泽东和周恩来再怎么老练精明,也难以布下这样的局。